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但是要发展生产,就需要科学、技术。下面是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事情。

北京密云县农民王士田办起了“家庭气象站”,用科学为生产服务的事迹,轰动了他所在的地区。王士田的家乡——大城子乡,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形成局部“小气候”,这一特点致使市、县气象预报总与本乡天气状况不符,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民的生活。王士田通过自学与求教于他人,自办了“家庭气象站”。他预报准确,附近农民种庄稼,给果树打药等农事活动,都请他参谋、甚至连走亲戚,结婚办喜事,也要向他打听天气。大兴县留民营大队进行了“生态农业”的实验研究,这是在分析了高度

机械化、化学化的“石油农业”道路的弊端后,结合我国农村具体情况,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之路。他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高效率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主要以耕地,畜牧业,渔业,沼气,人工经营为基础,组成一个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见图 1—3)。

这仅仅是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两件事情,但已经说明在当前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民需要科学的迫切性。面对这一形势,地理教育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容、改革自己的教学,已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82 年全国城镇人口约为 2.09 亿,占全国人口的 20.6%,同年世界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达 42%,某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法、联邦德国等已高达 76%—88%,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将转移到城镇,城市化的程度必然提高,一个“以大城市为中心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规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色的城市网络”就将出现在祖国的大地。那时如果我们只要达到现在的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42%,城镇人口就达 4.3 亿,那么也就

是说有 2 亿多人将由农村进入城镇生活。如何使居民能适应城市生活,并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有关城市环境的教育,是有远见的措施,看来这也将是地理教育的任务了。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 图1

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农村未来着想,一句话,“关心农村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对地理教育的要求之一。为此,地理教育就要了解农村的需要,改革自己的内容与方法,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上面谈到的“了解世界经济”、“认识三大经济地带”与“关心农村发展”,只不过是地理教育适应我国经济改革的几个侧面,还有更多的任务等待地理教育去完成。因此,地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家在新时期的经济政策,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另一方面,要从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对地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我国经济改革与腾飞时期的要求。这就是现代地理教育改革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