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金文与青铜书

殷商晚期,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冶炼铸造技术,生产了黄金、铁、锡、铜等金属器物,其中以青铜器最为著名。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珍贵的器皿,而且还被用来记载文字,流传后世。因此,青铜器也是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按其底部形状可分为圆底、平底、觚形底,底部用三四足支撑。这些器皿都由两部分构成,由圆形、方形或长方形配上造型的柄、足、盖等。以其用途来分,可分为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镜、钱币、印章等。文字常刻铸于这些器物之上,被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统称为“铭文”。

铭文有的通过铸造,有的则是雕刻而成。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于器皿上,较晚的铭文也有雕刻而成的。铭文不断演变成各种形体,通称“钟鼎文字”,在汉字书体上叫做“籀文”、“古文”或“大篆”。

铜器铭文字数多寡不一,多者可达三四百个。一般来讲,商代铭文简单,西周时期铭文繁多,而至春秋战国时期又趋于简单,至秦汉时期则很少发现载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了。

周王朝初年所用的金文从笔画到结构还都跟殷商甲骨文相似。周昭王以后,西周金文日渐成熟。代表作有周昭王时的《宗周钟》、周恭王时的《墙盘》等。

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

笔画由蝌蚪尾巴形状渐变圆润,起笔、转换、收笔也多为圆笔;结体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紧密、更稳定,也更有规律。章法方面开始注意到纵横的字距和行距,带界格的铭文章法更为严整,而字距、行距较大的则显得十分疏朗开阔。

目前所见铭文最长者要属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载字497个,它的篇幅相当于《尚书》一篇,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王室嫡裔毛公所铸青铜器,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即现在的宝鸡市岐山县。圆形,两个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时期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

在所有青铜器中,彝器的铭文最多。彝器又称“礼器”,它的盛名与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休戚相关。礼器用来祭天拜祖、宴请宾客、赏赐功臣、记功颂德、死后随葬。在青铜礼器中,鼎最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祭祀器具,而且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当时的治国者凡遇重大事情,必铸造铜器一件,并把那桩盛事记于青铜器上,其目的是长久保存。据《礼记·祭统》记载: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周代的铭文脱胎于甲骨文,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铭文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其笔画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

从青铜考古实物来看,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奴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西周初年的一件礼器,内底有铭文4行32字,是记载周初周武王伐商的唯一记录。再如,西周中期铜器《盠方尊》铭文,记载周懿王命盠不但要统帅护卫王室的“西六师”,而且还要兼管镇抚东夷和统治东方的“殷八师”或称“周王八师”。这些记录与禹鼎,大克鼎,勿目壶相同。

又如,前面说到的毛公鼎,其铭文共5段,每段都以“王若曰”3个字开头,应是史官的记录,以垂不朽。由此可见铭文内容的丰富。

青铜器上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等各种装饰,具备了那个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因此,这些饰纹同样是青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动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鱼、蛙、龟、蚕、羊、牛、象、鸟等。在各种动物纹样中,最具特色的是兽面纹,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

兽面纹所表现的动物其重要特点是:眼睛巨大,凝视,大嘴咧开,口中有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一对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对锋利爪子。这种形象以表现动物的头部特征为主。这类饰纹被后来宋代学者称为饕餮纹。

据古代神话传说,饕餮是神人缙云氏的一个“不才子”。它非常贪吃人类,吃到把人塞在口中,但无法咽下去,终于害了自己,变成了有头无躯的怪物。古代儒生认为,西周鼎中有这种饰纹,其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

在各种饰纹中,龙和凤常出现在青铜器中。龙的古老神话传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有较密切的关系。禹是当时的半人半神的治水英雄,这种虚构的龙的传说,乃是古人对克服水灾的幻想的形象化。

在远古时代,治水是农业生产的大问题,而当时人们屈服于自然的压力,只能借助想象的神物来制服洪水。后来,龙被当做水神来崇拜,象征水。《考工记·画缋之事》谈到衣上的绘画时说:“水以龙。”龙的传说影响深远,至今持续不衰。

凤在青铜器中表现为华丽的鸷鸟,也是虚构之物,商代人认为玄鸟是自己的始祖,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表明商代以玄鸟为图腾,而玄鸟就是凤。凤鸟是风神,农作物的生长与风有关,所以对凤的崇拜就是对风这一自然力的崇拜。

青铜纹物除以上述及外,还有几何纹、有关人物活动的饰纹,如有关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人物画像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生活,开后来秦汉时期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先河。

总之,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许多古代文献,而青铜器上的饰纹也反映了当时的许多信息。由于铭文和饰纹在我国古籍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故被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旁注]

籀文 汉字的书体名称。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结体 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笔法、结体和章法是书法技艺的三个要素。结古代论述结体的专著,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

《盠方尊》 西周青铜器。1955年3月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李村西周窑穴,通高1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0克。盠是西周中期人,受周王册封后,制作此尊,有铭文108字,以纪荣宠。

缙云氏 缙云,是黄帝时期的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为云姓,称为“云氏”。

大禹治水 是古代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两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和公而忘私的精神。

画像石 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它不仅是汉代以前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画像砖 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阅读链接]

夏王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

商代时对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世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