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印刷业及版权保护

宋代印刷事业的划时代发展,表现在雕版印刷的普及与鼎盛,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发明,更重要的是印刷管理制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版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是一次革命。

北宋初年,朝廷就十分重视印版的收集和重要典籍的印刷,并有计划有分工地刻印了经、史、子、集等书。

宋代中央主管印刷的机构是国子监,其印书的主要种类是经、史、子、集类书籍。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中央朝廷刻书的主要单位。其所刻书,世称“监本”。

由北宋时期国子监镂版印刷的图书,经部书有校正唐代学者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史部书有《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等;诸子类书有《荀子》、《文中子》、《孙子》、《卫僚子》、《六韬》等。其他各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千金翼方》、《黄帝针经》、《金匮要略》,以及《说文解字》和《群经音辨》等。

北宋时期从960年建国至1005年间,由于大量刻印儒家经典著作,阐发经学思想及经书之音注、疏、正义等着述,经过40年,经书版片已经增加了20多倍。这不仅利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普及,同时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与传播,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宋时期国子监刻书,对古代采用雕版印刷、刻印书籍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为以后刻书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在古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宋建国初期,搜寻一些北宋旧监本书籍,国子监无力重雕,即令临安府及两浙、两淮、江东等地方朝廷部门刻版,然后送归国子监。当时刻印有《九经》白文、《十三经》古注、《十二经》正文,以及一部分正史书和《资治通鉴》。其他书版多存在原地印卖,或由读者赎买。因此,南宋时期地方官刻书迅速发展起来。

如各地方公使库,朝廷在地方各路设置的各路使司、地方州或府、郡,以及县军学、郡学、县学、书院等都普遍刻书、印书。所刻印之书有《礼记注》、《颜氏家训》、《荀子》、《周易》、《文选》等,都达到了刻印精良的要求。

宋代的民间刻本书,是在唐代中后期及五代以来兴起的民间印刷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民间印刷的书籍,分为家刻本、家塾刻本和坊刻本。

家刻本又称“私刻本”,是个人雇请工匠或出资由刻书作坊刻印的书,这类书大多为自己的著作或自己祖先的著作。其刻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扬名或纪念其祖先,因此,这类书往往以赠送为主,有时也通过销售而收回成本。

家塾刻本的主要内容还是向本族家塾学生提供学习和阅读的书籍,其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启蒙读物以及历代名家诗文集等。这类印刷品除满足本族需要外,也往往销售一大部分,将所得收入作为家塾得经费。

坊刻本则是专门从事书籍印刷得作坊所印的书,这是典型的民间印刷。它一般都有自己的印刷作坊,根据其规模的大小,长期雇佣一定数量的刻版、印刷和装订工匠。

宋代的佛经印刷也很发达。印刷佛教经典影响最大的是971年至983年完成的《开宝藏》。历经12年,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函,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

这项宏大的工程,在古代印刷史、出版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刻印佛教经典全藏之始。它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雕版印刷术发展有直接影响。

《开宝藏》全藏久已无传,现存残卷皆硬黄纸印,卷轴装,每卷中行字不一。残卷存世寥寥无几,至足珍贵。据传陕西青莲寺、太原崇善寺等处曾有《开宝藏》零帙,尚待访求。

继《开宝藏》刻印之后,宋代还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官、私印经活动。如:1080年至1103年,由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主持冲真等人发起募捐雕刻的《福州东禅寺大藏》、《称福藏》、《崇宁藏》。全藏共6434卷,479函;1112年至1151年,由福州开元寺僧本悟等募捐、福州人蔡俊臣等组织刻经会,依东禅寺崇宁藏版的规模再次刻印,世称《毗卢藏》,也称“开元寺版”;等。

除了佛教印刷外,在宋代还刻印过几部道教著作。最有名、规模最大的是刻印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它是在福建刻印的,共有541函,5481卷。

除了雕版印刷的书外,宋代版活字印刷的书,是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于1193年用活字自印《玉堂杂记》。这是毕昇活字应用的重要证明。

宋代由于印书业的发展,朝廷也出台一些出版审查书刊的规定,包括:

规定出版审查制度;禁印奏议国史帝王字像;禁刻学术“不正”之书;法令、天文、宗教、纸币等印刷禁令;禁止泄露军机等。

与此同时,由朝廷制订并实施的版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可谓史无前例。

北宋时期的版权保护法规,主要为保护朝廷印刷物的权威性。南宋时期私刻书籍请官府出面,行使版权保护。保护的主要是出版者的经济利益,但也包括作者的著作权益。处罚的方式如“追人毁板”、“追板劈毁”等,是很严厉的。

宋代与图书相关的版权保护管理制度,开启了我国版权保护之先河。

[旁注]

印版 印版由版基和版面两部分组成。版基是印版的支承体,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版面上有吸附油墨的图文部分和不吸收油墨的空白部分,版面具有选择接受油墨的功能。印刷时,只有图文部分能够接受油墨和传递油墨。北宋交子印版是宋代印版的典型之一。

孔颖达 (574年~648年),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代经学家,有“盛世鸿儒”之称。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从而完成了古代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个对我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家塾 私塾种类的一种。相传周代以25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学生交纳一定“束脩”,入学就读的称“家塾”,也称“门馆”。

周必大 (1126年~1204年),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谥“文忠”。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后人将他列为“庐陵四忠”之一,著作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阅读链接]

宋代福建是当时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尤以福州和建阳刻书为最盛。宋代福州刻书首先以规模宏大著称。两宋时期全国共刊刻大型宗教典籍7部,《大藏经》6部、《道藏》一部,其中有3部是在福州刊印的。北宋时期又刊刻大型佛教经典《崇宁万寿大藏》、梵文本《毗卢大藏》佛经,还有《毗卢大藏》、《政和万寿道藏》等。

宋代福州刻书规模大,品种多,雕印精,其雕版工程之浩大,也是当时全国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