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装形式与插图

元代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代朝廷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朝廷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

由于朝廷的提倡,京城元大都,即北京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首都元大都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最初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朝廷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在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了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元代包背装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色背装的特点,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页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页正折,使版心所在的折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书页左右两边的余幅,由于是正折书页,故齐向右边而集成书脊。

折好的数十书页,依顺序排好,而后以朝左的折边为准戳齐,压稳。然后在右边余幅上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再裁齐右边余幅边沿,再用一张硬厚整纸,比试书脊的厚度,双痕对折做成封皮,用糨糊粘于书脊,把书背全部包裹起来。剪齐天头地脚及封皮左边。一册包背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了。这种装帧由于主要是包裹书背,所以称为“包背装”。

包背装在翻阅时,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连续不断地读下去,增强了阅读的功能性。

为防止书背胶粘不牢固,采用了纸捻装订的技术,即以长条的韧纸捻成纸捻,在书背近脊处打孔。以捻穿订,这样就省却了逐页粘胶的麻烦。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元大都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藿香、白面、硬柴、木炭。

焦庆安的配方中,包括了黏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大约出现在南宋时期,盛行于元代,直至清代末期,也流行了几百年。包背装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就是无字反面及装订不牢的弊病。但因这种装帧仍是以纸捻装订,包裹书背,因此也还只是便于收藏,经不起反复翻阅。若是经常翻阅,仍然很容易散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新的装订办法又慢慢出现在明清时期并逐渐盛行起来,那就是线装。

元代的书籍插图也是十分精美的。元代的绘画很发达,突出的是文人画,而插图版画,则在宋金时期的基础上也了一定的发展。

元代的南方刻书业当以浙江的杭州和福建的建宁为发达,当时如《文献考通》,宋、辽、金时期三部史书,西夏文的《大藏经》等,都在杭州刻印。这时期还出现了朱墨套印的雕版图书。

元代的经书、子书如《周礼》、《札记》、《乐书》、《论语》、《孝经》、《荀子》、《道德经》、《南华经》等,或以宋代版重印,或重行刊印,在当时相当可观。有一本《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为上图下文式插图本。

《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有的刊本已流传日本。其结尾题有“时至大改元梦春既望宣武将军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小云石海崖北庭成斋自叙”,这题记非常重要。一是说明该书刊于至大元年,即1308年;二是说明刻书主人为维吾尔族人贯云石;三是说明该书刊于湖广的永州。

《新刊全相成斋孝经直解》18章15页,插图也是15幅,内容全部讲解行孝之事,说庶民百姓要有孝德,天子要行孝治。绘工精致,线条却有拙味,图意与文相合,虽然是元刻但绘的全是汉人服饰。

《事林广记》刊于1340年,共10集,陈元靓撰,为福建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原题《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现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本。《事林广记》内容丰富,其中有《耕获图》,写农夫耕种,妇女携孩子送茶水。又如《武艺图》绘卖艺者的精彩表演。还有一幅《双陆图》,画两个官人正举双陆之戏,旁有侍者两人,画中堂后有一黑犬翘尾出来,增添了画面活跃的气氛。

元代英宗年间刊印的建安虞氏“全相平话五种”。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讲史道古的话本。这五种平话是:《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全相武王伐荮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全相秦倂六国平话》和《全相续前汉书平话》。刻工可知的有吴俊甫、黄叔安等。

这套平话上图下文,一面之中,文近2/3,图占1/3稍多,图中有小标题,图中人物多注出名字。这是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本,我国后来的“小人书”即有原于此种方式者。

这套平话,由于插图多,可谓是一种插图集,5种平话计228幅图,绘的场面较大,能突出主要人物。情节概括,清清楚楚,而且偏重于“说明性”。

如《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中的“赤壁之战”,这幅插图,对页展示,做横条幅,分三段。前段是孔明借东风,手持宝剑。为了说明风至,不仅人物衣带飘举,两棵大树,树叶都“呼呼”向西;中间一段黄盖带兵在船上进行火攻,风大,火势猛,吹向西边;最后一段是画曹操,因为不堪被火所烧,狼狈逃窜。三段三个主要人物,如孔明、黄盖、曹操都一一注出,令人一目了然。

又如《乐毅图齐七国春秋》,绘孙子说乐毅,画中两人正在对话,二且表情也是一目了然。这样的图式,与文字统一、相配、整齐、明了,这些特点,正给后来的版画插图以很大的影响。有人称之为“我国古本讲史小说的鼻祖”。

元代佛教依然兴盛。当时是儒释道三教并存,而且还信奉基督教。这一时期所刻的杭州雕版《普宁藏》,还有《河西字大藏》和《梁皇宝忏》等都相当工整,而1340年所刻的无闻和尚的《金刚经注》,居然有了朱墨的套印。它们无论从雕版印刷技术还是从插图绘制的要求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旁注]

回回历 伊斯兰教的历法,又称“希吉来历”,在我国也叫“回回历”或“回历”,是阴历的一种。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在我国也被广泛使用,主要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全国穆斯林集聚的地方。伊斯兰教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与农历不同。

楷书 一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秦代程邈创立的隶书长期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代末期,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大家林立,像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话本 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

装背匠 古代装潢工人之称谓。唐代称“装潢手”,宋代称“表背匠”或“装背匠”。“装”指装成卷轴,“潢”是以黄柏汁浸染纸,达到避蠹虫的目的。所以装潢手的职务,是把画好的画或写好的书,先潢后装。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来的。

版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代、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时期的汴京,南宋时期临安、绍兴、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双陆 古代博戏用具。是一种棋盘游戏,棋子的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决定,首位把所有棋子移离棋盘的玩者可获得胜利。在游戏中,每位玩者尽力把棋子移动及移离棋盘。虽然游戏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游戏的策略仍然十分重要。每次掷骰子,玩者都要从多种选择中选出最佳的走法。

平话 话本体裁之一。与诗话、词话相对而言,平话是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另一种解释是,平即平章之平,意即品评,因而后来又写作评话。现存的宋元平话多为长篇,题材主要是历史故事,如《五代史平话》、五种《全相平话》。明清时期人多写作“评话”,也有把短篇话本称作“评话”的。

赤壁之战 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古代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阅读链接]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书”等。广义的小人书可以拓展到卷轴、壁画,以及建筑中的木雕和砖刻等。小人书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

我国的小人书可以追溯至汉代的画像石,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等。至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插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书本的精彩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