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印刷业及新著出版

明代是古代印刷业发展的全盛时期,朝廷和私家都从事刻书、藏书,以印书卖书为业的作坊更是遍布全国,从而推动图书出版印刷事业的迅速发展。

明代朝廷十分重视印刷,最大的印刷部门是司礼监和国子监。此外如礼部、户部、都察院、大理寺、兵部、工部、钦天监等部门也都从事印刷。

司礼监是朝廷最大的印刷部门,所设的司礼监经厂,即印刷工场,规模很大。据明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司礼监经厂有刻版工匠350名,印刷工匠134名,选配工匠189名,装订工匠293名,还有制笔、制墨工匠数十名,总数超过千人,可称为古代最大的印刷工厂。

司礼监经厂主要承印由皇帝批准印刷的各种书籍,印刷量最大的是佛藏、道藏、藩藏,以及每年度的历书。经厂印本刻工和纸墨都很精良,代表了当时的较高水平。经厂印本刻工的特点是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悦目醒神,而且刻有“句读”。纸墨选用上品,雕印择技术良工,因而成为一代文化艺术的精品。

国子监也是明代朝廷较大的印刷部门,设在南京的称“南监”,设在北京的称“北监”。南京国子监历史久,规模大,印书量也远远超过北监。据明代学者周弘祖《古今书刻》记载,南监刻印书籍271种,包括制书、杂书、类书、韵书及经、史、子集等八大类。

北京国子监印书较南监少。据《国子监通志》、《国子监续志》记载,北监印书大约有8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三经注疏》和《二十一史》的刻印。

朝廷其他部门的印书,多与自己的业务范围有关,如礼部印刷过《世臣总录》、《大话武臣》、《臣戒录》、《大礼集议》、《登科录》、《会试录》等书。钦天监负责历书的编订及样本的刻印,并设有小型印刷作坊。

明代地方朝廷的印刷规模也超过前,其印刷内容主要有《地方志》、皇帝批准在各地印的书籍、历书的地方版本,以及当地名人的著作等,其印书总数超过300种。

在明代的官本印书中值得注意的是藩府印书。明代采取分封同姓的制度,把王室子孙封到各地为王。他们之中有的人比较好学,喜欢校书、印书,其版本称“藩本”。这是印刷史上的特有现象。

为使诸藩王仰体圣心、陶冶性情,以避免图谋不轨,自洪武时起,对藩王不但封赏丰厚,而且颁赐经、史及诗、词、歌、赋等书籍。故明代诸王中,颇有倾心学术,潜心文学,注重文化的人。

藩王印书多数以宫廷赏赐的宋元版本作为底本,加上他们有富裕的资金,他们刻印书的用料、刻工都十分考究,代表了当时当地的较高水准。藩王对校刻群书很讲究,其中的周、楚、蜀、辽、赵、吉、徽、益诸藩及山西的山阴王、江西的弋阳王,刻书较多较好。而且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藩王自己的著作。

藩本超过500多种,内容涉及医学、棋、音乐、茶谱、花卉、法贴等。其中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者,如秦藩刻《史记》、唐藩刻《文选》、宁藩刻《太和正音谱》、郑藩刻《乐律全书》、徽藩刻《金丹正理大全》等,都是佳作。藩府刻书的特点是校勘精审,版印精湛,纸墨精良,为历来藏书家和学人所珍重。

明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民间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明代民间印刷业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印刷书籍的品种除经史子集外,平话、小说、戏曲故事及各种通俗读物大量刻印。

明代民间印刷的重点地区,包括北京、南京、建阳、杭州、徽州、苏州等。

明代北京的印刷作坊有几十家,主要分布在正阳门内大街、刑部街、宣武门里、崇文门里、太平仓和国子监前等处。在北京书坊中,较著名的有永顺书堂、金台岳家、更铺门汪谅书铺、二酉堂、高家经铺等。

刻书的品种除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及诗文选外,也有各种应试参考用书。最有特色的是北京永顺堂刻印的一套说唱词话,有《石郎驸马传》、《包待制出身传》等11种。

南京的民间印刷起源于五代时期,经宋元时期都有所发展,到明代发展到鼎盛,有书坊93家,是书坊最多的地区。

南京书坊印刷最多的是各种话本、戏曲、小说,据统计,这类书超过300种,仅富春堂就刻印近百种。医学类书籍的刻印量也不少,从中可以看出南京民间印刷的规模。

明代南京书坊,云集了一批各地刻版的能工巧匠,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徽派刻工,有不少人在此为各家书坊刻版,他们为各家刻印的书籍插图,达到了古代刻版技艺的高峰。

宋代以来,建阳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至明代,建阳的印刷业仍持续发展。据明嘉靖间《建阳县志》记载:

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足以嘉惠四方。

建阳是古代雕版印刷事业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明代的书坊印书仍以建阳为最盛。

明代建阳印书的特点,除原有经史子集及医学书外,又大量刻印当朝的著作以及戏曲、小说、通俗读物。插图本种类更多。到了明代后期,由于其他地区印刷业的发展,使这里的书籍销量大减,使建阳印刷业有所没落。

明代杭州的印刷以质量精良称颂,杭州有书坊20多家。最著名的有容与堂、文会堂等。容与堂刻印的《李卓吾先生评忠义水浒传》、《幽闰记》、《红拂记》、《琵琶记》、《王合记》等戏曲本,刻印精良,字体隽美,是明代杭州刻本的代表。文会堂刻印的书以套书而著称,如《格致丛书》一套就有200多种,《百家名书》103种,这在出版印刷史上很有特色。

徽州一带历来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的产地。还以多出刻版高手而著名,进入明代,这里的印刷业也有所发展。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这里的刻本以插图,字体精美而著称。特别是汪氏环翠堂刻本《狮吼记》,可称徽州的代表。

明代苏州的民间印刷业十分兴盛,在苏州的阊门和金门一带,集中了一批印刷作坊。这里所印的书籍数量大、质量好,销行各地。

在苏州附近的常熟县,有一个著名的印刷作坊,这就是毛晋的汲古阁。私人印书往往又是著名藏书家,有丰富的藏书为依据,书源多,而且本人也学识渊博。印书态度比较认真严肃。在这一点上,毛晋可谓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

毛晋是明代大藏书家和大出版家,著有《毛诗陆疏广要》、《虞乡杂记》、《海虞古今文苑》、《明诗记事》、《汲古阁刻书细目》等。他的印刷作坊汲古阁最多时雇工200人,从事刻、印、装工作,所印著名的书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名。

由汲古阁刻印的宋元时期以来之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达10万余页刻版,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为古代历代私家刻书之最。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进入清待后,毛晋的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散佚版片,修补刻印已有书籍。他喜欢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

明代的民间印刷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是古代印刷业最兴盛的时代。从印刷规模和印书数量来说,明代的朝廷从朝廷到地方,建有一定规模的印刷机构,还有相当数量的书院、家塾也进行书籍的印刷。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造纸业和制墨业的发展。

明代印刷的突出发展,不仅表现在官私及作坊的发达,而且专用字体和彩色印刷都有了普遍的应用。

印刷专用字体的成熟并广为应用,是印刷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准的产物。明代中期,一种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的字体,广泛使用于版刻,这就是今天所称的宋体字。一般认为,宋体字萌芽于宋,但未能推广。到明代初年,这种字体逐渐成熟,由于国子监刻本的使用,才使其风行全国,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印刷字体。

从明版可以看出,当时宋体字已有粗、中、细几种风格,字形有方、长、扁几种。形成了明代独具特色的版面艺术。

明代宋体字的成熟,对后来印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清代,这种字体得到高层的认可,成为武英殿铜活字、木活字的首选字体。从而更为广泛地推广应用,以至成为今天出版物的主要字体。

明代彩色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采用各色分版套印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彩色印刷品。这一技术是在宋、元朱墨印刷和印后上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产生,反映到文化方面也出现了新变化。明代涌现了不少新著作,小说的空前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古典长篇小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成为定型或开始出现。而文艺书籍中的插图尤其在书史、印刷史上放出光芒。其后更发展出许多著名的短篇小说。

明代后期,学术活动比前期大为活跃,著作范围更加广泛,科学技术方面也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

在医学方面,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的《普济方》,收集医方60000多个,是古代最大的一部医方书籍;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验10000多个。这部伟大的药学专著,流传久远,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农业方面,出现了许多内容价值很高的研究成果。如水利科学的专著《河防一览》。数学家徐光启撰《农政全书》尤为著名,全书50多万字,引用古代图书文献300多种,至今仍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意义。

在其他学科领域,也产生不少名著,如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综合记录了明中叶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知识。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地理学著作。

明代万历期间天主教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文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自然科学著作和翻译书籍开始在我国出现,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众多文学、科学新著作的诞生,对学术发展,技术进步,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明代雕版印刷规模大、品种多、地域分布广,也涌现出一大批图版雕刻高手和著名印书家。除雕版外,宋体字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同时,涌现出不少新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明代是古代印刷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高峰。

[旁注]

司礼监 古代官署名。明代置,明代朝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是明代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

句读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古文是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制书 制书以皇帝说的话为内容。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明代的制书,是皇帝对个别官员或部分官员有所宣告时使用的命令文书。

韵书 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唐宋明清时期各有“官韵”。目的在于为全国各地的士子读书写诗规定一种标准的字音。

词话 明代说唱艺术发展,品种名称也日趋繁多,有的沿用宋代陶真的名称,有的沿用元代词话的名称,而“说词”、“唱词”、“盲词”等都是明代所创,称谓虽然不同,实际都是指词话而言。明代中期以后,词话的说唱技艺逐渐发展演变为弹词和鼓词两个系统,取代了词话的名称。

毛晋 (1599年~1659年),明代末期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文学家。他收集善本秘籍遗书,不惜高价买书,前后聚书达84000万余册。建有藏书楼名汲古阁、君亭,以藏精椠;另建目耕楼以藏通用本及抄校本。以高价购求宋、元刻本,以“毛抄”书著名。

书院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属于地方教育组织。宋元时期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明代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

宋体字 宋体,是在宋代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代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代体”。

[阅读链接]

《几何原本》是在1607年在我国开始印刷发行的。在刚刚开始翻译的时候,利玛窦主张先译天文历法书籍,以求得天子的赏识。但徐光启坚持按逻辑顺序,先译《原本》。徐光启和利玛窦把《原本》的中文译本定名为《几何原本》,他们于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译。

《几何原本》传入我国,首先应归功于明代末期科学家徐光启。他认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决定一起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几何原本》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