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记忆——古老载体

汉字的产生为古籍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汉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时,往往被称之为“书”,也就开始了古籍发展的历程。

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古籍发展历史上的最初阶段。在这一时期,殷商时期甲骨的书、西周时期青铜的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书、简牍书和缣帛书,无不巧借载体,体现了最初图书的不断变迁。这些古代文献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更对后来承载汉字的载体及成书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那是上古时期,人们为了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住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3件事,他就打3个结……

当时结绳记事的内容,包括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因此后世有点学者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仓颉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琢磨起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办法来。

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向猎人请教。

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就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形,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画出许多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洧水河南岸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其实,“结绳说”和“仓颉造字”只是汉字起源的不同说法。此外还有“八卦说”、“河图说”和“图画说”。

“八卦说”是汉代经学家孔安国的观点,他在《古文尚书》序说道: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说”认为,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这是汉字的起源。

“图画说”是现代学者的观点,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与文字的产生有渊源关系。如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的4个鸟形图案,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总而言之,汉字及其体系的完备,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人们生活、生产和交往的发展,至殷商时期,汉字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据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考古发现,殷商时期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文字资料以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商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在殷商时期,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历代学者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总结出了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这就是“六书”。

“六书”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直至后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才详细阐述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书”的汉字构造原理。

象形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如日、月、山、水等4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是以特定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样的发音,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合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也就是一个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

假借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但后来被假借当做“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

以上“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同时也证明它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是很有趣的文字,从古代至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很漫长,从甲骨文开始,中经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大约经过了3000多年。

自从汉字在殷商时期走向成熟,当时的人们就将占卜时的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这就是最初的书籍。从此,我国古籍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旁注]

黄帝 (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也称“有熊氏”。华夏上古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洧水河 我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在洧水一带建立部落,号为“有熊氏”。当时,此河还无名,黄帝一部下建议在有熊氏的“有”前加三点水取名。黄帝颔首,也就定下了一个“洧”字。

孔安国 (约公元前156年~公元前74年),孔子第十一代孙。汉代初期曾于孔府旧宅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58篇,谓之《古文尚书》。

殷墟 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发掘,确证了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时期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2000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卜辞 指商代晚期巫师进行占卜活动而刻在牛胛骨、龟甲等兽骨甲壳上的文字记载。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也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阅读链接]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以仰观苍穹之变。我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8个人:仓颉、重耳、虞舜、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和李煜。

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高洋是北齐建立者;鱼俱罗相传是击杀猛将李元霸的隋代名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