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时的写本卷轴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所充分认识。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完全取代了帛书。

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写《三都赋》10年始成,以至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它说明在西晋时期,纸已普遍被用作书写材料。

和汉代不同的是,西晋时期不仅贫寒者用纸,即使“豪贵之家”也竞相用纸,说明纸已不被看做一种低级的书写材料了。

403年11月,桓玄据有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加自己的冠冕至皇帝规格的十二旒,接受晋安帝禅让帝位。不久即下令,即废除简牍,普遍使用纸张: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是历史上治国者下令推广以纸代简的最早记载,对于纸的推广应用起着一定的作用。

其实,从蔡伦造出优质纸开始,纸抄本书籍就开始出现了,但当时使用面是很小的。随着纸张产量的增加,质量的不断提高,用纸作为书写材料,才逐渐地扩大应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过程,至南北朝时期,纸书已风行全国,纸抄本书籍,才完全代替了简牍和缣帛。在纸上抄写是南北朝时成书的主要形式。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的来源已经很充足,抄写又比较容易,纸材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至印刷术发明初期。事实上,从纸张发明至隋唐时期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古代染纸用一种名叫黄檗的植物汁浸染纸张,黄檗汁色黄,有防虫蛀之特效,敦煌石室的经卷,保存了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两行,先写书名,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

内容较多的书,一张纸容纳不下,再用第二张纸继续抄写,纸的一面写满后,反过来在背面书写,一张一张的纸可按顺序连接,既可先写后接,也可先接后写,写完书的长纸,从左向右卷成一纸卷。

随着图书传抄做法的盛行,对书籍装帧也开始进一步考究起来。由于纸是简牍与缣帛的代替品,应用于书写之后,依然沿袭着卷轴的形式。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卷轴装的图书。

当时的纸书的形式是卷轴式。卷轴式也叫“卷轴装”,其方法把若干张纸粘成长卷,用棒作为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并以此成为中心卷成一束。

古纸的宽度约24厘米,相当于汉制的一尺,长度约自41厘米至48.5厘米不等,约等于古制的两尺。因此,卷轴形式的书高度普遍为一尺,纸张可根据需要逐张粘接,一般在9米至12米之间,最长可达32米。为了模仿简牍的形制,古纸上都划有行格,恰好能书写一行文字。在纸与纸的接合处,往往有押缝和印章。

卷轴书卷的末端粘在轴上。轴多为刷漆的木轴,也有用象牙、珊瑚、玳瑁、紫檀木以及黄金等贵重材料制成的。

当书卷成一卷后,书的卷首就露在最外边,因此,常在卷首以锦缎制成“褾”,也叫“褙”或“装背”,现代人称之为“包首”,来加以保护。“褾”头再系上丝带,作为捆扎之用,叫做“带”,带常为丝质,带的颜色也因书籍内容的不同而相异。

为了便于书卷的保存,每5卷或10卷,或是用帙布包裹起来,或是装入书囊。包书的帙也称书衣,它的材质有麻、丝,也有用细竹帘做的,并在里面衬以绢或布。

纸卷的书通常单面写字,此时卷面上已出现了“眉批”和“加注”形式的注释文字。在卷的末端,也多留有题跋的位置。敦煌遗书中,有的还在卷尾加注抄写日期以及抄写、校阅、监督等人员的姓名,已初具一些现代书籍的形制。

卷轴的存放方法是在书架上平放,把轴的一端向外,取阅时抽出,归还时插入。为了方便检索古人就在外向的轴头上挂上一个小牌,写明书名和卷数,这叫做“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结论: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纸已开始作为书写材料。随着纸的质量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纸作为书写材料越来越普遍。

但由于人们的习惯势力,至东汉末年,简帛仍占着主导地位。南北朝时期,纸质抄本才逐渐占了主导地位,纸质抄本已完全代替了简帛。以后至唐代中期,是纸质抄本书籍的全盛时期。

[旁注]

左思 (约250年~305年),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晋惠帝时,是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有《左太冲集》。

桓玄 (369年~404年),东晋时期杰出将领、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建立桓楚,改元“永始”,3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

染色 即染上颜色,也称“上色”,用染料使纤维等材料着色的一种方法。是指用化学的或其他的方法影响物质本身而使其着色。天然染色有时需要用媒染剂。合成染色也需要使用一些助剂。染色之法自古有之,并不断发展。

[阅读链接]

左思为写《三都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大量的资料堆满屋子。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

《三都赋》刚开始时并为被人认可,后来在名家张华和皇甫谧的推荐,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洛阳纸贵”一时成了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