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装与辽金夏书业

宋代印刷技术的空前发展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反过来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引起书籍装帧形式的相应变化。

在当时,对印好的书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装帧形式?是将它们首尾相接地粘连起来,而后仍然采取卷轴装式?还是采取其他什么方式?这是装订工人必须认真考虑和要解决的问题。

假如继续采用已有的卷轴装式、经折装式、旋风装式,不但浪费粘连、折叠的手续,也无法适应发展了的社会文化的需求。于是,始于五代时期的蝴蝶装由于其自身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蝴蝶装也简称为“蝶装”,又称“粘页”。这种装帧的具体办法是,将每张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对折。然后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书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糨糊逐叶彼此粘连。

再预备一张与书页一般大小的硬厚一些的整纸,从中间对折出与书册的厚度相同的折痕,粘在抹好糨糊的书脊上作为前后封面。最后把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册蝴蝶装的书就算装帧完成了。

这种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页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飞翔,所以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适应了印制书籍一版一叶的特点,并且文字朝里,版心集于书脊,有利于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上下左三边朝外则均是框外余幅,磨损了也好修理。同时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重装时也不至于损坏。

另外,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背上绫锦的。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

蝴蝶装从开本的选用、版心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正因为它有这些优点,所以这种装帧形式在宋元两代流行了300多年。

《明史·艺文志序》中说,明代秘阁所藏的书籍都是宋元两代的遗籍,无不精美。它们“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这里所谓的“装用倒折,四周外向”,指的就是蝴蝶装。而且是“宋元所遗”,可见宋元时期,蝴蝶装确曾是盛行一时的书籍装帧形式。

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完成了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中原地区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图书装帧形式,也影响到了与两宋时期基本同时期的辽、金时期和西夏时期的书籍出版业,而卷轴装、蝴蝶装和经折装在辽金时期的图书中也都出现了。

据考古发现,在宋代出版印刷业逐渐普及的同时,辽代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比如辽代著名僧人行均于997年编的《龙龛手镜》,辽天祚帝时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的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

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辽天祚帝时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代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990年至1121年之间。

在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有一批辽代燕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辽代最早刻印的书为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971年至983年。而燕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时期晚18年,由此可见辽代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染潢就是将纸放入黄柏汁中浸染。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印刷品,其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唐代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彩色印刷技术的成就。

事实上,宋代的彩色印刷技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于1160年由南宋朝廷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会子,就采用了“单版复色印刷法”。单版复色印刷法是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

这一方法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由于当时的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期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版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这一技术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在明代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为金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时的1153年,金代朝廷设立了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和印刷。

金军占领宋都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燕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燕京,使燕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代朝廷的重视,燕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金代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西夏时期朝廷也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和印刷事业。西夏政权建立者李元昊本人通晓汉语,喜欢汉文书籍,他建立学校,创制西夏文字,命人翻译《孝经》和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供给学校作为课本。

由于教育的发展,西夏时期印刷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西夏朝廷在都城兴庆,即今宁夏银川设有官营纸工院和刻印司,专门造纸和刻印书籍。

西夏时期刻汉文本很少,刻印最多的是西夏时期文著作和汉文典籍的西夏时期文译本,共约30多种,其中不少刻本还流传至今。西夏时期文本中有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格言集《圣立义海》、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和《西夏诗集》以及佛教劝善的诗文等。

汉籍西夏文译本有《贞观政要》的节译本,有包括《列子》、《左传》、《孔子家语》在内的《汉文典籍择译》,有史书《十二国》和兵书《孙子兵法》、《三略》、《六韬》等军事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原儒家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反映出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旁注]

秘阁 古代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朝宋时期至隋、唐、宋、明、清时期,皆设有秘阁藏书。北宋时期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三馆贮藏图籍,总名为“崇文院”。宋代官修藏书目录达15种左右,远胜于其他朝代。徽宗时命建局校正补全,募工缮写3份,一份藏于宣和殿;一份藏于太清楼;一份藏于秘阁。

行均 辽代著名僧人。生活于10世纪中后期。所著《龙龛手鉴》,是他根据写本《佛藏音义》所编,此书因辨认文字上的错误而受人指责,但此书的错误恰与敦煌俗写文字的错误一致,行均正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写本来编纂字书的,可以说是当时俗文字的总汇,因而也成为今天用来校读敦煌写卷的工具书。

燕京 北京的别称,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代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金代改称“中都”,定为国都,元代改为大都,定为首都。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海陵王 (1122年~1161年),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完颜宗干次子,史称“海陵王”。完颜亮在位12年,严肃吏治,能够听取臣下的某些有益建议。迁都燕京之后,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政权。

国子监 国子监是古代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国子监出现后,“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朝廷教育管理的功能。

汴京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简称“汴”,也有“大梁”、“汴梁”之称,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北宋时期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最繁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

李元昊 (1003年~1048年),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王朝,国号“大夏”,也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阅读链接]

典型的宋代版式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边框、中缝、行线、注释及版心的大小。

边框有粗单边,细单边、四周文武边、两侧文武边等几种形式。中缝即一版中心的行格,在古代人的文章中多称为“版心”。宋代凡册页装订的书版,都刻有行线,经折装或其他装订方法的书,则无行线。宋版书注释多为双行小字刻版,开创了古代书籍中注释的排列方法,这种形式一直沿用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