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人——副厂长——厂长

1978 年,他奉命回扶余县通用机械厂,当一名普通工人。

八年,他从农民到工人、到副局长、到党委副书记,又回到工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轮回呢?

是他不称职吗?不是,他的政绩有口皆碑。

是他犯了错误?也不是,他的为人够得上楷模。

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原因呢?就连当时的县领导也不得不苦笑着说:“干部能上能下是正常的。”当年他当工人时的老师傅默默他说,张景荣就像大海里的小船,随着重用青年干部的涨潮而被起用,迎着重用老年干部的大潮而“下海”,又干起了老本行。

张景荣并非圣贤,他心里充满了苦恼、优虑和委屈。但他毕竟是个已经成熟起来的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经受过失败的考验。面对这一切,他没有丝毫的不平衡心理和失落感,他要像科尔沁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并不因为自己的渺小卑微而放弃对于生存价值的创造。在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他没有一丝怨言,而是挺直了身子,走进了通用机械厂,走回了早已熟悉的机床旁。他要用自己的实力来验证,他是一个能上能下的好干部。

科尔沁草原由绿变黄,万物经受着风霜雨雪的考验; 松花江封冻又解冻,以其坚韧不拔的内力向前奔流着。

岁月倥偬,转眼两年。1980 年,上级调张景荣到扶余县制药厂任副厂长。此刻,他变得是那样成熟,冷静得没有流露出一点的喜悦。他深情地扶摸着相伴日久的机床,眼神里充盈着无限的眷恋。

没多久,他由副职改任厂长。一副重担又压在了他的肩上。

历史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起出现在他的面前。在机会与风险同在的情况下,他掂量着肩上担子的分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那时候的扶余制药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老化,效益不佳。为了改变企业面貌,张景荣不得不豁出来拼。他从没接触过医药生产,不要说那些艰深的制药理论,就是那些瓶瓶罐罐也不曾见识,要当好这个厂长实在是难。他记着老辈那句“干啥要像啥”的话儿,开始了新的拼搏。白天,他深入车间,了解设备,掌握工艺,跟班作业在生产第一线;晚上,挑灯夜读, 学习制药技术理论。凭着这股倔劲儿,张景荣不仅熟读了《皇帝内经》、《本草纲目》,而且很快掌握了制药技术。针对制药厂当时的情况,提出了“调整结构,开发品种,更新设备,扩大经营”,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的构想。他觉得当务之急是提高生产能力,而提高生产能力的关键是更新设备。为了上设备,张景荣跑了无数次银行和有关单位,终于筹集到资金,买下一套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并自己动手同工人一道安装起来。当时,厂里资金困难, 没钱雇吊车,只能拆掉厂房的山墙,用滚杠把设备移进厂房,设备又高,又重,很有危险,张景荣想,身教胜于言教。于是,身先士卒,一不怕苦,二

不怕险,勇敢地撬起了第一杠。设备一件一件的在厂房内全部安然落坐了。张景荣的双肩、后背已经变成了紫黑色。机器转动了,张景荣却已经两个月零十七天没登家门了。老工人称他为药厂的铁人,干在一线的厂长。由于这套设备的引进,又加上新产品开发,及管理方面的加强,那一年,扶余药厂破天荒地盈利 10 万元。这在一个县级小厂,特别是已被亮过黄牌的小厂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呀!

扶余制药厂走出了困境。

职工们几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当他带领职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企业开始勃发生机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品味胜利的喜悦,张景荣又将出任淀粉糖果厂的厂长。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扶余制药厂来说,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工人们强烈挽留,干部们一再找上级主管部门,可全没有用,这是组织调动,工作需要。那么,这个淀粉糖果厂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呢?非张景荣去不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