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意识

为了企业的生命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要解所忧,不仅要靠“远见卓识”,而且要具有“代价意识”,这才不失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经营者。

所谓“代价意识”,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付出的某种代价,是以必要的非生产性投入换取更大的企业效益的观念和行为。换句话说:“代价意识”是以支付为条件的经营思想,尽管有时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效益不相一致,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张景荣认为:今日付出的代价正是明天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资本和发展的天地。

早在“851 口服液”投产之际,在选用主要溶媒原料大豆的问题上,张景荣就明确地表达过这种思想和观念。如果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大豆,比从

国家粮库调拨大豆可能每斤差价最少 5 分钱,一吨差价就是 100 元,几千吨大豆的差价就是几十万元人民币。

从直观上看,从国家直接调拨大豆是桩亏本的买卖。刚刚带领职工使企业走出困境的张景荣,在那窘迫、矛盾、压抑的日子里,不得不在无数个失眠之夜思索企业的现状和未来。

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这盘厮杀得日益激烈的棋盘上,每一家企业,都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最佳位置。如果只图省几个小钱,而使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那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资金的匮乏。是一个冷酷的现实。许多项目等待着上马,如果多花出几 十万元购买国库大豆,那将会引来怎样的非议呢?

倔强的个性,不容他弯腰退缩,对人民和事业的赤诚之心,不容他站在个人得失的角度上寻觅避风港。不为近利所动,事为远见所虑。他反复权衡得失利弊,通过深思熟虑,把目光坚定地瞄向了质量,选用最好的原料,生产高科技、高品位的名优产品。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他们以最好的原料,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 生产出了一流的产品,创造出了一流的效益。实践证明,张景荣的决策是对的。不顾此失彼,不患得患失,以远虑解近忧,以“代价”换取长期的、更大的发展效益,是企业家必须学会的经营之道。

在生产“人参生命源”时同样也遇到了怎样对待质量的问题。中药发酵是最容易染菌阶段,特别是夏季作业,每 3 天就是一个生产周期,每一罐 4

吨产品,价值 30 万元人民币,颜色、染菌要求极高,每毫升细菌不能超过百个。有一次检测略超标准,张景荣毫不犹豫地命令倒掉。几十万元哪?张景荣怎不心疼,可为了产品的质量,为了企业的信誉,他坚持着硬是倒掉了那一罐染菌料。

“851 口服液”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走俏国内外市场,使张景荣更加坚定了抓产品质量的信心。为了增强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他响亮地提出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口号,并积极地着手质量管理。

张景荣对质量是极为重视的。他亲自抓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增强职工质量意识的培训。他认为,没有严格的、高标准的要求,是不可能生产出一流产品的。

他制定高而严的质量要求,就是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够明确地认识到: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企业兴衰的头等大事,它和每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是切身利益的受益者。

自立自强质量意识的普遍增强,又在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起到了有机的制约作用。

与此同时,建立了层层质量管理责任制。从而,把质量的更高、更严管理建立在组织范围之内,使人们的质量意识,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在这方面,张景荣和他的管理者们,创造出了三级负责和把好五关的新鲜经验。

三级负责的核心是:班组对车间,车间对全质办,全质办对厂长。这里边每一个层次的“质量”,必须对上一个层次负责。责任是明确的,强制的, 没有任何商榷的余地。

把好五关的内容更为具体。他要求人们在全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好原料关、提取关、合成关、检测关、产品出厂关。在生产工艺流程中,严格地

遵循质量规程。

在人们思想上牢牢地树立了质量意识之后,出现在管理上的这些关口, 为产品高质量的研究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 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卫生部联合主持的全国 200 种保健

口服液检测中,在合格的 21 个产品中,“人参生命源”的质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