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哪里有坦途风暴猝然降临

随着“851 口服液”试产的成功,全厂集中一切力量开始大规模批量生

产。当年获得利润 48 万元,上缴税金 42 万元。转产是成功的。扶余振扶生物化学制品厂随着产品知名度的提高,企业已闻名遐迩。

然而,一场新的风暴也碎然降临。

国家卫生部明令停止生产“851 口服液”。

这对转产刚刚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的振扶生物制品厂来说不啻是晴天一声霹雳!

这是因为,尽管“851 口服液”有着极好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但它毕竟既非饮料,又非药品,在以药为正宗的主管部门来说,当然是不能容许其存在的。于是,下达了禁产令。

更使张景荣感受到压力的是,杨振华教授在同振扶生物化学制品厂签订合作生产“851 口眼液”合同后,又先后把产品的生产权转让给了 14 家工厂,而那些厂家所在的北京、福建、广东等有关部门都已为生产厂家开了绿灯。唯独同杨振华合作最早、生产规模最大的振扶生物化学制品厂却拿不到“准产证”。

市场需求“851 口服液”,订单雪片似地从国内外飞到扶余生物化学制品厂。有一位来自江苏盐城市郊区的兽医写信说,他患有原发性肝癌,萎缩肝硬化,在服用“851 口服液”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病情减轻,他恳请振扶生化制品厂能给他寄去几盒“851 口服液”。陕西的一位老工人患有中心型肺癌、糖尿病,服用“851 口服液”后,症状也减轻了,他也写信希望再买几盒“851 口服液”。

由于不准销售,造成库存大量积压。周转资金的不足制约了企业的迅猛发展。

张景荣急得心里火烧火燎。

作为企业家,他懂得“竞争”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他知道,同一产品谁抢先占领市场,谁就取得了主动权。他为坐失良机而痛心疾首。

在国内竞相生产“851”的大大小小企业中,有的是振扶生化制品厂的现实竞争对手,有的则是它的潜在竞争对手。面对这一现实,他不能坐以待毙。张景荣开始踏上了去省城、上京都之路。

与此同时,杨振华教授也在为“851 口服液”的生产和销售权争取着。通过种种媒介,1990 年,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允许生产“851 口服液”。振扶生化制品厂有救了,他们把积压在库里的“851 口服液”全部推向

了市场,同时销往香港、日本、泰国、新加坡⋯⋯

“851 口服液”引起了轰动效应,也给振扶生化制品厂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年,实现利税 300 万元,企业跨入省级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