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追寻新源1.认定第一生产力

最根本的是技术人才

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市场对其产品的接纳程度。企业能否占有市场, 关键是看有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851”和“人参生命源”的开发研制成功,使张景荣领会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含义,坚定了走依靠科技振兴和发展企业之路的决心。他认为,企业靠产品,产品靠创新。任何一个好的产品只能称雄一时,不可能称雄一世。要想企业长盛不衰,就要不断开发研制独具特色的新产品,这是企业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竞争制胜之道。但是,新产品开发除了要有雄厚的资金之外,最根本的还要靠技术人才。在张景荣看来,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进步;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振兴。事业的腾飞离不开知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就是积累财富,创造财富。为此,他把引进人才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纳入了议事日程。

他开始招贤纳士,四面选才,八方聘能。他亲自到大专院校招聘毕业生, 只要专业对路,品学兼优,他就一定想办法调到华罕,同时给以优厚的待遇。

同时,他还在厂内选拔素质好的高中毕业生,送到吉林大学、沈阳药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院校进行深造,一切费用均由企业负担。

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加速产品的开发研制,他不惜重金聘请省内外 32 位专家、教授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邀请专家和教授来厂进行技术指导和岗位培训,使职工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本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对招聘来的专家、教授和调入厂内工作的大专院校学生,张景荣总是尽最大努力关心他们的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使这些知识分子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现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开发部主任的冯辉,毕业于延边医学院药学系。工作认真、踏实、负责,来厂不久却患了障碍性贫血症,被医院判为不可救治。

张景荣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冯辉是第一批志愿来华率的大学生,是有前途的医药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设法救活他,厂子决定立即派人专门护送到上海,不借一切代价挽救冯辉的性命。

经过紧张的抢救和精心的治疗,冯辉得救了。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他以顽强的斗志战胜了病魔,终于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当他得知工厂一为了挽救他花掉 10 万元钱时,他激动得不能自己,逢人便说,是华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将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贡献给华孚。

身体康复后的冯辉,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产品开发上。在“851”、“人参生命源”的攻坚战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景荣对分配来厂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工作上予以支持,在生活上也给予关怀和照顾。按规定,厂内职工需要工作 5 年以上才有资格分到住房。张景荣考虑这些来厂工作的学生在扶余市没有亲属,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 如果租房,不仅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工作。于是,在领导班子会上,他提议作为特殊情况,优先给这些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安排解决住

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当这些分配来厂工作的青年技术人员搬进新居时,心情无比激动,纷纷表示:愿尽平生所学,为华孚的腾飞作出贡献。事实证明也确是如此,刘利群、郭长才、齐志斌、刘显光等二十几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华孚后,工作非常出色,有的参与企业管理,有的从事技术研究,有的搞经营销售。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他们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担任车间主任、科室负责人,成为华筝的中坚力量,在为发展我国的医药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智慧。张景荣就是这样,按照他的用人标准,选才任能。他上任时, 厂里只有屈指可数的 2 名工程技术人员,而现在,企业里的各种能人已达 98

名。其中,有近 20 人被先后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全面振兴华孚的生力军和台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