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纳泰的贝壳》

□〔意大利〕卡尔洛·斯戈隆

《阿纳泰的贝壳》是意大利作家卡尔洛·斯戈隆的小说,1983年出版,迄今至少已印行15版。

斯戈隆是二战后意大利文坛的一个独特的、意味深长的现象。

70年以前,斯戈隆出生在意大利东北边陲的弗留利乡村。从孩提时代起,世世代代流传在弗留利乡村的童话、传说,就哺育了他,滋养了他。故乡弗留利,时时跃动于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弗留利的乡村,始终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根。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对于他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生活,毋宁说更多地涂抹了奇异、魔幻的色彩。诉说这个世界的命运,是他作为一名作家的毕生使命。

从《葡萄园的风》(1960),到《安乐椅》(1968)、《木头宝座》(1973),到生态三部曲《最后的山谷》(1987)、《罗莱纳的喷泉》(1990)和《建筑师》(1995),斯戈隆在其众多作品中展示的世界,几乎无一不是弗留利农民的世界。他笔下的农民,贫寒、辛劳,但充满智慧和理性,蔑视权威和权力。古老的伦理,博爱、诚实的品格,铸就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融入了弗留利的乡村文明。他善于从现实的善恶杂然中展现人性美。但是,斯戈隆并不留恋乡村文明中落伍的东西和狭隘的地域色彩。他摒斥今日现代化的、失去个性的弗留利,而更倾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朴、纯真的弗留利。

人同自然的关系,也顺理成章地贯串于斯戈隆的这些小说。作家倾心描写的人与事,无不表达着这样的信念,人同自然血肉相连,人绝不可能借助现代化,或放纵消费主义,去摧残自然,那将意味着为自己的灭亡创造条件。人其实属于自然,是自然的造物,是自然链的一环。

斯戈隆在1983年奉献给读者的长篇小说《阿纳泰的贝壳》,把我们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带入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蛮荒的世界。瓦莱里亚诺等一批弗留利人为贫困所迫,背井离乡,来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工地当苦力。从鄂姆斯克到贝加尔湖,在茫茫无垠的雪原,在人烟罕见的冻土带,在艰苦、危险的劳动中,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农民的根,把弗留利移民同俄罗斯人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结下了不寻常的情谊。

对于建造西伯利亚大铁路,当地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它寄托着村民们想变得富有和幸福的希望,但它又意味着苦役和死亡;它同时代表着光明和黑暗。而对于弗留利人来说,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是一群不知何去何从的流浪者,他们深受孤独、寒冷和乡愁的折磨;然而,铁路维系着他们的全部思想、情感和心灵,铁路已经和他们合二而一,成为他们生存的象征,体现着他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