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贝兰莎》
□〔意大利〕S·彭芳琪
《斯贝兰莎》是意大利作家S·彭芳琪于1954发表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北部波河河谷的一个农村。长着一头红发的摩尔人、老雇农蔡万正在用芦苇编织摇篮,他的妻子敏嘉在喂鸡,他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儿媳罗莎快要生孩子了!这里遍地沼泽,自然条件异常严酷,在大庄园主的压迫下,农民的生活极其艰难,这对老夫妇曾生育过无数儿女,只剩下一个儿子别尔托,如今当上了拖拉机手。
农家妇女不知道什么叫休息,罗莎临产那天还在刺骨的朔风中劳动,农民的孩子往往就生在沼泽地里,像青蛙一样。等善良的老医生赶来时,罗莎已经在天寒地冻的野外生下一个女孩,随即离开了人间。死后结算她的全部工资,仅够买一头奶羊。然而,小女孩斯贝兰莎——意大利语里的“希望”一词——却靠吃羊奶活了下来。别尔托到远方去干活,把女儿交给蔡万夫妇抚养。敏嘉割稻时,就把她放在田埂上。在那里,斯贝兰莎听着蚊子的嘤嗡、看着青蛙跃入碧波,发出天真的笑声……
斯贝兰莎靠父亲寄回的少量工资,跟着祖父母在艰苦的环境里成长,她身体健壮,机灵得像只小松鼠。蔡万老汉很健谈,常给她讲她的叔祖德儒泽别为保持贫穷的摩尔人的荣誉,拿起斧子反抗暴政,被关入疯人院的故事,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斯贝兰莎到了入学的年龄,蔡万决定亲自把她送到她母亲娘家罗曼尼去,但工头不准请假。于是蔡万只得深入沼泽地,去找阔别多年的族兄德儒泽别帮忙。这些年里老猎人德儒泽别一家遭遇悲惨:儿子因在庄园主领地打猎,被军警打死,儿媳早死于产后病症,只留下孙子塔果与他相依为命。塔果19岁,健壮而淳朴,他随蔡万来到村里当替工。斯贝兰莎很喜欢这位大哥哥,把老医生临别时赠给她的两枚银币偷偷放进塔果的衣袋。
斯贝兰莎住在舅舅陶尼家上学,善良的舅母玛尔塔非常爱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青壮年都被征入伍,其中有她的爸爸别尔托和舅舅陶尼。村里缺少劳动力,重活只得由妇女、老头和儿童来承担。斯贝兰莎经常跟老渔夫米克列出海,在险恶的风涛中像男人一样操作。她还挺身反抗压低收购价格的鱼商,号召渔民把鱼扔回大海中去,迫使商人终于作了让步。不幸的是,世界大战夺去了她爸爸的生命。
小学毕业时,斯贝兰莎穿着礼服参加隆重的坚信礼。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失足落水,斯贝兰莎奋不顾身地把他救了上来,她的高尚和勇敢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塔果正好赶来接她回家,也看到这动人的场面。
回到老家,她看到祖母在极度痛苦中,精神已经崩溃了;而祖父则对庄园主的剥削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的精神。可是,沼泽地雇农们正在觉醒,塔果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鼓动雇农进行罢工斗争。斯贝兰莎的阶级觉悟很快就提高了,她替蔡万老汉算庄园主的剥削帐,使他认清庄园主的狰狞面目,她还参加撒传单等革命活动。反动政府军警偷偷乘船通过沼泽,来村镇压。蔡万和德儒泽别为掩护乡亲们撤退,勇敢地用猎枪进行阻击,这两位老人终于为自己的阶级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不久,敏嘉也死去了,这个勤劳的农妇曾向沼泽一寸寸地夺取土地,比男人干的活还多,死的时候,驼背比脑袋还高,她的一生不断受苦挨饿,没有享受过任何欢乐。
斯贝兰莎和塔果在为穷人争取权利的斗争中相爱,终于结为夫妇,但当他们的儿子乔凡尼诺诞生时,塔果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国外。斯贝兰莎带着乔凡尼诺在沼泽地拼命挣扎,二十几岁时就已白发斑斑,但她始终没有失去希望。每逢春光明媚,布谷鸟高唱时,美好的生活信念又在她胸中激荡,她相信革命者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意大利反动当局引来了德国纳粹军队,阶级压迫更加沉重。反动政府为镇压雇农的反抗,竟把他们从村里赶走,并从邻省迁来更贫穷、更听话的人手来代替他们。反法西斯的怒火在沼泽地里燃烧,阔别18年的塔果潜回沼泽地领导这场斗争。斯贝兰莎秘密地与他会面并帮他运送传单,她高兴地看到塔果身边还珍藏着她小时候赠给他的那两枚银币。他们的儿子乔凡尼诺已成长为一个性格开朗的红发青年,并已积极地参加了游击队,在一次与德军的战斗中,塔果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乔凡尼诺长得跟他的外曾祖父蔡万一模一样。
盟军迅速反攻,法西斯快要垮台了,残余的德军已被围困在沼泽地里,塔果正领导游击队奋勇追歼。这时斯贝兰莎已怀孕,她高兴地看到胜利在望,她的一家很快就能团聚,过和平幸福的日子了!可是,就在最后一场战斗中,法西斯分子罪恶的子弹射穿了塔果和乔凡尼诺的胸膛,刚刚重逢的父子俩的尸体,一起倒在血泊里。雇农老大娘艾米莉娅安慰斯贝兰莎说:“你将会有另一个乔凡尼诺,也是英勇的塔果的儿子!”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没有压倒她,希望的火花又在这个坚强的劳动妇女心头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