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竺可桢为中国气象研究奠定基础。茅以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
民国时期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极其缓慢。但是,一些爱国科学家、教育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
-
李四光、竺可桢、茅以昇、侯德榜等卓越的爱国科学家,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脚踏实地、勤奋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
-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蔡元培和陶行知在我国教育事业上有过什么贡献?”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
李四光和地质力学的创立
-
竺可桢和气象学
-
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的建造
-
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二、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2.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竺可桢为中国气象研究奠定基础。茅以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本课重点虽然多,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在哪一方面做出了贡献,至于这些学科的内容,并不要求掌握。
本课难点:地质力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二、导入新课:
-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民国时期的历史的起止时间,即从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教师可利用课文前的提示导入新课:“民国时期,我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经
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成就。”今天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一目,教材着重介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及其理论意义。这一目需要讲明二个问题:
-
李四光的青少年时代。这个问题是用小字具体叙述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注意两点:第一,李四光留学日本、英国,刻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是为振兴中华。第二,李四光在英国学习地质学、钻研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这样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使之受到爱国情操的感染和熏陶,但所讲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教材配有李四光的插图,是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对学生不作要求。
-
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创立。古生物◻(tíng)科的分类、中国第四季冰川学的奠基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是李四光对地质学的贡献。这些贡献使他成为当代世界杰出的地质学家之一,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教材中只介绍了地质力学的创立。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1926 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提出地壳主要构造形态的形成,是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这实际上是他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1945 年,李四光在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联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作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演讲(共分五讲。讲稿经整理,同年由重庆大学地质系首先印发;194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系统地讲述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它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创立。1962 年,李四光完成了《地质力学概论》这部重要著作。这是他 40 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他在地质力学方面的代表作。
李四光一贯重视地质实践,他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大量、广泛的野外考察。《李四光在野外考察》(插图)就反映了这一点。这幅插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四、“竺可桢和气象学”一目,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开创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研究我国气候方面的杰出贡献。本目应讲明两个问题:
-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1918 年,竺可桢取得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后回国。1921 年,他在东南大学首先创办地学系。第二年在校南农场建立气象测候所,它是竺可桢开始创办我国气象事业的标志。1928 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并创建南京北极阁气象台, 使之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他还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三十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 300 余处
(包括接受外国人经办的沿海地区的测候所)。从 1930 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广播,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竺可桢拟订了《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经国民政府行政院于 1932 年颁令全国实施。
教材介绍了竺可桢日记,目的是弘扬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这段是用小字写的,对学生不作要求。
- 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30 年代,竺可桢发表了研究中国气候的专著和许多论文。1930 年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是我国气候区划方面最早的著作,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气候区划。1934 年发表的《东南
季风与中国雨量》是一篇我国早期季风论文,它对于研究我国的季风气候和长期天气预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中国气候概论》(1935 年)最早对我国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全面阐述,第一次对我国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科学评价。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一目,集中讲述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强调了茅以昇是怀着“为祖国争一口气”的崇高志向,面对重重困难,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了大桥建设工程。这一目可扼要讲明三个问题:1.茅以昇立志为祖国造桥。教师可简介茅以昇的青少年时代,讲述他在旧中国造桥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立志在桥梁事业上为祖国争气的爱国热忱和崇高志向,启发学生理解“应该怎样作人”的道理。2.钱塘江大桥规模大,地质结构复杂,造桥非常困难,但茅以昇创造性地圆满完成了造桥任务。钱塘桥设计施工的困难主要有三点:(1)钱塘江江水汹涌,江面辽阔,下游海潮壁立,都是世界闻名的。旧时杭州谚语“钱塘江造桥”,用来比喻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以至 1937 年钱塘江桥造成后竟被人视为奇迹。
- 江底石层上的流沙(极细极轻的沙粒)深达 40 余米,经常为水冲刷,江底不成形,故有“钱塘江无底”的谚语。(3)茅以昇和他的同伴,为了征服流沙,用了“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和桥墩;为了保证质量,用了“水陆兼顾法”;为了抢时间,用了“上下并进法”,基础、桥墩和钢梁同时施工,一气呵成,终于在 1937 年 9 月抗日战争开始时把桥建成。3.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塘江大桥》(图画)目的不仅是增强教学直观性,而且也是突出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识记。以上三点课文系用小字写了三个自然段,其知识性细节对学生不作要求。
六、“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一目,主要介绍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侯德榜,对我国和世界制碱工业的巨大贡献。教师应着重讲明两个问题:
-
侯德榜创立我国制碱工业。20 世纪初,我国需要的纯碱,全靠外国进口。1921 年,刚刚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之聘,担起建设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的重任。1926 年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批纯碱。同年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了金质奖章。从此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红三角”牌纯碱享誉欧、亚、美三大洲,打破了索尔维集团对先进制碱技术长达 70 年之久的垄断。侯德榜于 1933 年出版了《制碱》一书,将索尔维制碱技术系统向全世界公开。这部巨著被称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美国威尔逊教授的评论),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
-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1924 年,德国发明了一种制碱新工艺—
—察安制碱法。30 年代,德国和捷克已有用察安法生产的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氨厂(侯德榜创建于 1937 年 1 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先后落入敌手。此后,侯德榜在四川被任命为永利川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担负起建立华西化工基地的重任。四川建厂制碱只能利用井盐(制碱的原料是盐),成本高。索尔维制碱工艺中盐的利用率仅 70
%,而察安制碱工艺使盐的利用率达 90—95%,并能同时生产氯化铵。于是侯德榜亲赴德国考察,准备买下察安制碱工艺的专利,但遭到刁难和敌视。侯德榜气愤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
的人办不到吗?”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创出了一种类似察安法又远胜于察安法的制碱新工艺。1941 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它使盐的利用率达 98%以上,所需设备比索尔维制碱法减少 1/3,碱的成本比索尔维碱法降低 40%。其特点是使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连续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纯碱和氯化铵化肥,所以又称为“联合制碱法”。侯德榜赴德考察的情况教材是用小字写的,教师应作生动描述,要讲的
有激情、有感染力,但对学生不作要求。
七、“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一目,全系小字编写,对学生不作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提示学生了解三点:1.1928 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2.1928 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3.1934 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开始了近代中国人自己的天文观测工作。
八、“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一目,着重介绍了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和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教师在讲述时要突出蔡元培和陶行知这两位教育家各自的特色。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我国教育界的先驱、学术界的泰斗。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立即整顿北大。他要把自己在德、法两国数年考察所得应用于北大,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来改造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造主要有:(1)整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他认为办好学校,必须要有好教员,尤其要选好学科带头人。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新派”人物和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在北大任教。他改变了北大原有的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制度,建立由职员和教授代表组成的评议会,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2)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不同学派各显所长,百家争鸣。支持师生成立各种学术研究会,建立各种社团,自办刊物,不拘一格,培养人材。(3)首创大学招收女生,使女子和男子一样有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五六年之中,把北大改革成为一所传播新思想,并在国内外有极大影响的学校。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9 年在这里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 年在这里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人是北大的教师或学生。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重大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4 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大力开展平民教育,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1926 年,他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以农民”的口号。他希望能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办一百万个乡村学校,以改造广大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1927 年 3 月,陶行知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故简称晓庄师范。他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教育要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晓庄师范办成了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新型学校。他对晓庄师范的政治信仰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学校里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1930 年 4
月,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晓庄学校有 100 多人参加了在南京城里举行的反帝示威游行。不久,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封闭,陶行知也被通缉,后来出走日本。
本目中几段用小字写的史实性材料,教师应择要讲述,有些可让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均不作要求。其中的图画,可在讲课中加以利用,除《晓庄师范》要求学生掌握外,其他图对学生不作要求。
九、最后,教师可围绕教材中提供的两道思考题作本课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共同之处,即他们对自己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救国救民的崇高信念,以使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本课重点
重要地名 南京
重要人名 李四光 竺可桢 茅以昇 侯德榜 蔡元培 陶行知
重要词语 钱塘江大桥 侯氏制碱法 晓庄师范
附一 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一、想一想: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答:(1)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2)竺可桢开创中国气象事业,创立中国气象学。(3)茅以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4)侯德榜主持生产中国第一批纯碱;发明“侯氏制碱法”。
二、蔡元培和陶行知在我国教育事业上有过什么贡献?
答:(1)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之成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2)陶行知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推行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
附二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 B
二、填空 侯德榜
三、问答 主要是旧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
附三 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上册第六章第四节
《李四光传》(陈群等著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编 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竺可桢》(白夜、柏生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茅以昇科普创作选集》第一集(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 年版)
《侯德榜选集》(中国南方图书公司北京编辑部组编 1990 年版)
《蔡元培》(蔡尚思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中国现代史人物传》(王永均、刘建皋编写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696—698 页,813—8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