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配合进攻。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覆灭。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伟大胜利,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2.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思考“蒋家王朝怎样走向覆灭”,从而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培养比较异同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挺进大别山

  1. 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2. 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进攻

  3. 我军各战场的反攻二、土地改革

  1.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2. 土地改革的情况三、三大战役

  1. 主力决战的时机成熟

  2.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 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五、百万雄师过大江

  1. 渡江战役

  2. 国民政府垮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本课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导入新课:提问: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战场主要在我解放区内, 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是,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英勇善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又粉碎了他们对

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根据整个战局,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如何选定呢?教师可灵活运用课文内第一自然段小字,据此作扼要而又生动的分析,指出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夺取中原地区,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三、“挺进大别山”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最好能挂用《解放军突

进中原示意图》(此图要求学生掌握),讲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着重叙述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字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教师可选用生动材料,描述穿过黄泛区、抢渡汝河的情景,以体现“挺进”和“开辟”之艰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次,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南突及其开辟或发展的根据地,可按课文讲述,强调三军配合,“品”势进攻。教师应在地图上指画出三个根据地和中原战场的大致空间。第三,我军其它战场的反攻(小字部分), 由学生朗读或阅读。

为了加强重点和理解难点,在此可做一小结。小结时,可参考使用《解放军全国战略进攻示意图》如右。它新颖、有趣、好记,紧扣课文指出:三军南突,率先刘邓,进攻揭幕,巧布“品”阵。5 个战场,反攻皆胜。方位明确,战局完整。

英雄董存瑞的事迹和精神,活现于小字部分和插图中,生动感人,是思想教育的好内容。教师描述或学生朗读,其收效之关键在于对英雄的挚情。四、“土地改革”一目,包括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路线政策、开展的情

况、结果和意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原因和意义两点,并使之相呼应。所引刘少奇语,深刻而又具体地概括了土改的意义,学生可自行阅读。土改的总路线可不作要求。《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难点,不必做进一步的解析,只抓住“废除”和“分配”这两个中心点去理解,要求学生记忆其制定的时间。要强调“农民获得土地”一语。结合课文,生动解说《斗争地主》和《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两幅图。前一幅图要求学生掌握。

五、“三大战役”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紧接如上的战略反攻的胜势和翻身农民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力,再

依据小字提供的材料,从敌我双方的兵力、士气和战斗力三方面作对比,说明主力决战(也是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不必展开,要求学生理解。

  1. 三大战役有一幅示意地图,最好能放大张挂,教师对图讲述。

  2. 三大战役都是大规模的歼灭战,但又各有鲜明的特点。例如:辽沈战役为什么要最先攻占锦州,淮海战役怎样“中间突破”,平律战役怎样“瓮中捉鳖”、有打有和,等等。教师可以讲述得丰富一点、生动一点,(包括恰当的乡土教材)以体现中共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但“特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3. 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学生必须掌握它们的要点知识点。现根据课文的大字编制成《三大战役简表》如下,以便学生记忆。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意义

1948.9

1949.1

辽沈战役

林 彪罗荣桓

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 毅

邓小平

碾庄和双堆集歼敌解放徐州

陈官庄歼敌

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林 彪罗荣桓聂荣臻

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 “敌军争相投降”等小字段落,鼓励学生课下阅读。

六、“七届二中全会”一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学生应记住其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论断,学生很难理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史事:(1)从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到战略反攻到主力决战,长期以来风们主要是在农村。(2)三大战役的胜利,我们已经占领了沈阳、北平、天津、徐州等许多大、中城市。(3)我已基本消灭敌军主力,夺取全国的胜利指日可待了;解放战争的继续发展,我军将是先占领城市,后占领乡村。基于这些理由,全党必须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此外,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又解决了“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讲解时不必展开。

小字反动派“和平”阴谋的破产,对学生不作要求,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敌人的“缓兵之计”和“拒绝签字”两点,“渡江作战”一目是重点。竖行引毛泽东、朱德下达的进军命令,字字千钧,目标明确,气魄宏伟。让学生朗读后,教师接着讲述。教师在《渡江战役示意图》上指明我军的东西起点和三路渡江的情况。百万雄师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结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要求学生掌握),强调 4 月 23 日攻占南京,革命红

旗插上了伪总统府。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 22 年之久的国民政府覆灭了。这是中国人民革命一个伟大的胜利。所引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师生可一齐吟诵,同声讴歌。

最后,教师还应简介一下我军追歼残敌、迅速解放全国人民。课本揭露国民党“仓惶南溃”等文字,由学生课下去阅读。

七、教师做本课小结:以解放战争(1947 年 6 月至 1949 年 4 月)为基本线索,即转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串联本课的主要内容。英明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驾驭了整个战局。战局的迅速发展,使历史发生着转折和巨变。蒋家王朝覆灭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

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47 年 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1949 年 3 月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 月 23 日 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重要地名 西柏坡 江阴 湖口 南京 上海

重要人名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蒋介石

重要词语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百万雄师过大江

附一 本课思考题答案提示

请比较,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的目标和作用,各有什么不同?

答:挺进大别山的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作用是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渡江战役的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 22 年之久的国民政府。

附二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 D

二、填空 七届二中全会 社会主义三、

辽沈战役

1948.9

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

1948.11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队的主力,大大加速

平津战役

1948.11

队 154 万多人

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

国的胜利

附三 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下册(北京师大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3 年版)第五编第二章

《中国革命史讲义》下册(胡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十四章

《解放战争史话》(张平等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 年版)第三、四、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