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神圣抗战的开始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和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经过: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对抗战的危害。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经过及被日军杀害的人数。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2.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

  3.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使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

  4. 从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功和过,从而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要点一、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2.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3.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三、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战1.“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1. 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

  2. 台儿庄战役

  3. 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四、南京大屠杀——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杀。

本课难点: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功与过的评价。

二、教师首先说明从这一课到第 12 课,是抗日战争时期,其中本课和下

一课是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回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东北、华东,特别是对华北的步步紧逼的侵略活动,说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三、“卢沟桥事变”一目,讲述时要注意使用《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

(要求掌握),以助于说明卢沟桥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经过。这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1937 年 7 月 7 日事变爆发后,日本不断地扩大战争的范围。7 月 17 日, 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确定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通过全面的战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日中间的问题”。当日,日本政府也召开首、外、陆、海、藏五相会议,决定在国内动员 40 万军队用于侵华战争,用武力灭亡中国。2.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7 月 7 日夜, 日军向宛平城开枪开炮,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从此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第二十九军官兵的作战是英勇的,表现了视死如归,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讲这一点时,教师应让学生读《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并结合《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图(要求掌握) 和课文小字提供的典型事例进行生动的讲述,但《命令》不作要求,事例亦不宜过多。3.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两位抗日名将。小字两位将军为抗战献身的事迹,教师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四、“团结抗战”一目,教师应点明本目标题指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讲述本目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扼要地回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经过,然后转入本题。

  1.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促进国共两党进行谈判。7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15 日,中国共产党将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

17 日,派周恩来等同国民党谈判两党合作问题,表示愿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实现两党团结,共赴国难。

  1.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国民党开始向全国抗战方向迈进。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于 7 月 17 日在庐山发表了“准备应战”的谈话,表明国民党对日态度有了较大变化,但仍未完全放弃“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幻想,既不对日宣战,也不对日绝交,给妥协投降留下了余地。

  2.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军队配合对日作战。“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进逼南京,企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这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国民党被迫实行对日作战,同时也急于要求红军出师作战。8 月 22 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后来(10 月12 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任命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3.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9 月 22 日, 国民党正式公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国共合作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

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承认共产党“捐弃成见”,“诚意救国”。至此,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尽管对国民党来说,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乃是一种不得已的、临时的办法,然而由于国民党参加了统一战线,就使得抗战力量的阶级组成更加广泛。这个统一战线不仅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中小地主以至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但是由于这次联合是敌对阶级的联盟,因此也就必然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分歧。对此,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求大同,存小异,既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独立的原则,使得这次联合得以坚持下去,从而为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

五、“正面战场”一目,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本目讲的是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至于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要到下一课再去讲。

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后,立即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日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妄图在 3 个月内灭亡中国。教师较完整地介绍日本灭亡中国的战略部署,以使学生对日本的全面进攻有一个总的了解。具体介绍如下: 1.夺取华北和华中东部。夺取华北的作法是日军以平津为据点,分兵三路攻占整个华北,其中又以夺取山西为主要目标。夺取华中东部的作法是日军全力攻占上海、南京,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2.联结华北和华中东部。攻取南京后,华中东部日军与华北日军南北合击,进行徐州会战,打通津浦路,将华北和华中两个战场连成一片。3.夺取华中中部和华南。夺取华中中部的作法是日本调集华中东部和华北两个地区的兵力,沿陇海路西进,夺取中原并攻下武汉。与此同时,为策应武汉的攻势,切断中国海上对外联系,以一部分兵力在华南登陆,占领广州。日本企图通过上述军事进攻迫使国民政府投降,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

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比较努力地进行了对日作战,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这些会战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是很不一样的,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和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对于包括武汉会战的其他内容只作极简单的介绍,甚至一笔带过,教师在讲述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时,在尊重教科书的上述安排,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的讲述,至于非重点的内容则不必展开讲述。

  1.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教师在讲述“八·一三”事变之前, 可引导学生扼要回忆“一·二八”事变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和中国十九路军的抵抗,然后再讲新的内容。淞沪会战自“八·一三”事变起,至当年 11 月

12 日日军占领上海止,为时 3 个月。粉碎了日军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会

战期间,中国军队英勇战斗,打死打伤日军 6 万多人,打破了日军用 10 天时

间占领上海的狂妄企图,打乱了日本的侵略部署。课文小字宝山县城 500 名

中国官兵守城殉国和 800 官兵孤军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从中接受教育。

  1. 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是国民政府组织的在华北的一次对

日军的激烈会战,它从 1937 年 9 月 13 日大同失守至 11 月 8 日太原陷落,历时近两个月,平型关战役是该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军占领大同后,以追击姿态南下,企图突破长城各口,夺取太原。9 月中旬,八路军 115 师到达晋北前线,为配合友军固守平型关向该关疾进。9 月 22 日至 24 日,一支自

灵丘而来的日军猛攻正面,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双方伤亡惨重。八路军 115

师按国民政府的战区作战计划,向日军侧后迂回,于 24 日夜埋伏于平型关东侧,次日在这里袭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取得的时间、中国作战部队、歼敌人数及在抗战史上的地位,是教材重点,要求学生记忆。至于小字平型关战役的细节,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日军占领上海后,立即分三路进攻南京。

12 月 13 日,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国民政府迁都的时间和地点,作为历史常识要求学生记忆。南京大屠杀后面有专目讲述,在此不必提及。

  1. 台儿庄战役。日军占领南京后,为了沟通华北和华东两个战场,实行南北对进,合击徐州。国民政府认识到事关重大,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官,指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该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阻击企图与南路汇合攻打徐州的北路日军。中国军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取得了胜利。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字中日双方展开拉锯战的内容,颂扬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可不必再加其他材料。台儿庄战役的发生时间、中国军队指挥官、歼敌人数及在抗战史上的地位,是教材的重点,要求学生记忆。

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最后一次大会战。1938 年 10 月 25

日,日军攻陷武汉。而在 4 天之前,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亦攻陷广州。至此, 日军的战略进攻达到顶点,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教师在此应提醒学生抗日战争防御阶段从何时何事起至何时何事止。

讲完武汉会战后,教师最好能对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作战情况做一个小结,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毛泽东曾指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那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英勇斗争的军队和在战争中牺牲的官兵,都应受到崇敬和纪念。”

  1. 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教师最好先讲明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说中国打的是败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从主观上讲是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然后再转入对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分析。
  1. 国民党片面抗战的路线就是不发动群众,因为它害怕抗战中人民力量的发展,所以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路线。

  2. 国民党从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3.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与人民处于敌对地位,因此不可能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4. 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危害严重,使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

六、“南京大屠杀”一目,以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教师应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字日军在

南京的暴行,使学生牢记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及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军民人数要求学生记忆。

本课重点

重要年代 1937 年 7 月 7 日 “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

9 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9 月 平型关大捷

12 月 南京失陷

1938 年 10 月 武汉失守

重要地名 卢沟桥 上海 南京 武汉 徐州 台儿庄

重要人物 李宗仁 朱德 彭德怀 叶挺 项英 蒋介石

重要词语 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附一 课堂思考题答案提示

一、想一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正式建立的?

答:“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日谈话。后来,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了。

二、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军队一度英勇抗战,但不断丧师失地,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国民政府害怕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壮大力量,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致使国民党政府军队无力从整体上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附二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选择 C

二、填空 南京 30 三、材料分析

这是“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形势下发出的通电,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决心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附三 本课参考书目

《卢沟桥事变风云篇》(武月星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室郭雄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正面战场综述”(一)“淞沪会战” 等

《中国现代史》(下册)(黄元起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九章前三节

《中国现代史稿》(下册)(魏宏运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九章前三节

《中国革命史稿》(萧超然、沙健孙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