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西安事变》教案

设计思想

有一些教材的内容,如三国鼎立、唐玄宗、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 学生通过课外读物、广播、电影、电视等渠道,已经比较熟悉,从而深感兴趣,求知欲很强烈。有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社会上历来都有争议,或者是对历史的不同见解,或者是对人物的不同评论,如岳飞的是否“愚忠”, 曹操的是否“奸雄”,对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材尽管增加了用小字叙述的一段段生动具体的故事,用插图展示的一幅幅真实形象的画面,恐怕也还是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如果只作一般性讲解,恐怕也不能使学生吃得饱吧?因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另开小灶,进行特殊处理:如课外的故事会、读书会、参观、访问、讲座、历史晚会等都是可行的方式;而在新课学习之后,再加上一节讨论课,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如组织看一场电影, 指定阅读几段资料,或拟好几个题目事先要求思考、解答——,让学生各抒所见,互相争论,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培养能力,以及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诸方面,都不无裨益。

第 6 课《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的最后一目“西安事变”是近代史上一件大事,是第四册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其情节和过程比较复杂曲折,其意义比较重要,其主要人物又大多都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特别是近年来电视台围绕西安事变的内容连续播出了“西安事变”,“少帅传奇”、“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等若干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学生对西安事变的情节内容已经有所接触,对主要人物功过是非也已经有了初步看法,因此,教师如果只在课堂作泛泛介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课,由教师或由学生适当补充内容,如华北局势危急的具体情况,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工作,可以扩大知识面,可以提供进行分析的素材;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争论,如抓住了蒋介石该怎么处置他?或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如怎样评论张学良?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培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至于对西安事变背景的讨论,可以向学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第 5 课《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第 6 课《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的内

容,教材叙述了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 1936 年西安事变的一段历史,两课是一个主题。其中心思想是:(1)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 自东北而华北,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2)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对外不抵抗,对内打内战;(3)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全国人民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坚决要求抗日;(5)西安事变。上述这五个方面,除了第五条西安事变,完全可以理解为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因此,把两课内容以西安事变的背

景为题,重新加以整理组合,引导学生讨论,既复习了旧知识,深化了认识, 又缎炼了知识迁移的能力。

本讨论课以西安事变的背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重点,并对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历史上的功绩进行评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促进或阻挠延缓的作用。如何摆正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人与个别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师:西安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的事情?

生:1936 年 12 月 12 日。所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师:请计算一下,距今已经多少年了?

生:50 多年了。

师:半个世纪过去了。同学们可知道,西安事变当时的主要人物,今天都还在人世吗?

生:杨虎城牺牲了,他牺牲于 1949 年 9 月全国解放前夕,是蒋介石指使特务把他害死的。蒋介石也死了,病死于台湾。

生:周恩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立了大功。他也逝世了。

生:唯独张学良还健在。他后来长期被软禁在南京和台湾。最近他赴美探亲,有消息说他还想回大陆老家看看呢!

师:西安事变是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捉蒋放蒋的一段历史。我们知道,杨虎城是十七路军的首领,驻军陕北,所以又称西北军。而张学良是—

生:东北军。

师:那么,东北军的张学良为什么会跑到西北,和杨虎城搞到了一起? 生:张学良是东北军的首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炮轰北

大营,轰的就是张学良的部队。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准抵抗。所以张学良的10 多万东北军从关外撤到关内,又被蒋介石调到西北打红军。这样,张学良和杨虎城就走到了一起。

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

生:日本关东军事先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却诬陷是中国军队干的,以此为借口,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炮轰北大营,第二天占领了沈阳。

生:“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挑起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变。

师: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在 30 年代初大举侵略中国的军事行动。“九·一八”以后,日本侵略者不仅侵占了整个东北,并妄想吞并全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步步进逼的?

生:“九·一八”事变以后,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并且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1933 年,又侵占了热河省。

生:到了 1935 年,日军又从关外到关内,威胁平津,华北局势极端危急。师:华北局势怎样危急,请说具体点。

生:日本策划了一个“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把华北五省(指图)

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和绥远脱离祖国,搞所谓的“自治”。实际上也就是要由日本人来控制,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生:汉奸殷汝耕已经在通县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脱离祖国,已经在那里搞起了“自治”。

生:国民政府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也在准备成立了。本来准备在 12

月 16 日成立,“一二·一六”运动迫使它推迟了成立的日子。

生:那时候,日本军队可以在平津的街头巡逻,日本的坦克可以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日本的飞机可以在平津的上空盘旋,日本的宪兵还可以和国民党特务一起逮捕爱国青年⋯⋯

生:所以北平、天津的大学生说:“平津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师:这里,我们回忆的是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的形势: 东北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华北五省的局势已经空前危急,亡国灭种的大祸已经迫在眉睫了!(板书:(一)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

师:大敌当前,国难临头,本应该全国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但是,掌握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蒋介石却在坚持什么政策?

生:不抵抗政策(板书:(二)蒋介石:不抵抗)

师:对日军入侵,蒋介石一方面不准军队抵抗,一方面还在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他怎样不准抵抗?又签订了哪些卖国协定?

生: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炮轰北大营,蒋介石下令不准抵抗。生: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蒋介石不给支

持,还阻挠破坏,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生:1933 年,冯玉祥和吉鸿昌在察哈尔的抗战也给破坏了。

生:1933 年,日本侵占热河省后,蒋介石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权,把河北省东部划为非武装区,打开了华北的大门。

师:进入 1935 年以后呢?

生:《何梅协定》规定,国民政府势力撤出河北省,还要替日本的侵略效劳,取缔一切抗日组织。

师:蒋介石对外不抵抗,同时对内却把矛头对准了共产党,还在大打内战。有什么事实可以说吗?

生:1933—1934 年,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出动了 50 万—100 万兵力,进攻红军根据地。

生:1935 年,红军正在长征途中,他又以重兵围追堵截长征途中的红军。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蒋介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面临亡国灭

种的时候,就是这样对外不抵抗,对内打内战。其实蒋的这种态度就是他自己说的什么政策?

生:“攘外必先安内”。(板书:“攘外必先安内”)

师:那么,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怎样呢?它提出了什么主张?采取了什么方针呢?(板书:(三)中国共产党:)

生:“九·一八”以后,共产党立即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国抗日救国。1935 年局势更加严重,共产党又在 8 月 1 日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

止内战,一致抗日。

生:其实,红军长征出发时也表明了是要“北上抗日”。

生: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师:(板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师: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统一战线方针得到了全

国人民的拥护,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的高涨。现在我们来看看,全国人民在民族危亡关头是怎样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板书:(四)全国人民: 兴起抗日救亡运动)

生:全国人民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被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怒,强烈要求抗日,在“九·一八”以后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生:1935 年华北局势危急,北平爱国学生在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当时他们的口号就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北平学生的这次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师:抗日救亡运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空前的。是这样吗?

生:是的。时间: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开始,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范围:从工人、学生、军人、到社会各界人士都参加了。

师:你能说出几个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吗? 生:东北游击队的杨靖宇。

生:女共产党员赵一曼。生:上海司机胡阿毛。

生:南京珍珠桥惨案中被镇压的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中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

生:还有关在苏州监狱的“七君子”,他们是救国会的领导人。 生:还有坐了黄包车带了行李发起“救国入狱”运动的宋庆龄等。生:还有支援上海十九路军抗战的何香凝⋯⋯

师:那时候,不仅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有些国民党的爱国将领也起来武装抗日了,都有谁?

生:冯玉祥就是一个,还有吉鸿昌。生:还有蔡廷锴、蒋光鼐。

生:东北的马占山。

师:这就是说,国民党统治营垒里面也已经出现了分裂。在国难临头之时,全国人民、各界人士都要求抗日,就连国民党统治营垒里面的爱国将领也已经分化。这正是当年毛主席阐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能性的事实依据。毛主席在 1935 年瓦窑堡会议后的一次报告中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地位。非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可能有一部分要求抗日。还说,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分裂的。根据这种精辟的分析,毛主席又明确指出了“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也就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板书:(五)张、杨的转变)

师: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的转变,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根据统一战线的方针,共产党首先做了东

北军和十七路军的争取工作,这是为什么呢?请想想,那时候(1935 年 10 月以后)红军长征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方?

生:陕北。

师:蒋介石调派哪一部分军队在陕北“剿共”打内战? 生: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等。

师:所以共产党着力展开了一系列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工作,于是在陕北战场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

生:双方军队停战,甚至联欢。

生:共同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要求“打回老家去”。 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国民党营垒中的将军,果然逐渐地转变了他们

对红军作战的态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张、杨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生:杨虎城在大革命时期早已结识过一些共产党员,受过进步思想影响。“八一宣言”发表后,杨虎城毫无保留地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1935 年,共产党又对他做了思想工作。

师:对。杨虎城是第一位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那么,张学良呢?要知道 1935 年 9 月,张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理西北剿共总司令蒋介石职务。当初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还不低呢。他为什么能转变?

生: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蒋介石命令他的军队不准抵抗,东北军一枪未打退进关内,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指责和唾骂。

生:他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他有国仇家恨。生:他的部下要求“打回老家去”,不愿和红军打仗。

生:他的亲信部下中有的已经接受了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这些部下对他有影响。

生: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生:共产党帮助了他。

师:共产党帮助了他。特别是 1936 年 4 月 9 日,周恩来跟他有过一次会面,在延安(当时还在东北军控制之下)的一个天主教堂里,他们共商救国大计,亲切地谈到深夜。周恩来热情诚恳的态度,深刻精辟的分析,使张学良心悦诚服,极为钦佩。这次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有决定意义。

张、杨之所以能转变,还有一条也很重要。张、杨虽然多次“剿共”, 却屡战屡败,使他们认识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另外,蒋介石让张、杨“剿共”打头阵是有其险恶用心的。他既要消灭红军,又要消灭张、杨军队, 让他们两败俱伤,他蒋介石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事实教育了张、杨,对他们自己来说,“剿共”非但没有出路,如果继续这样“剿”下去,势必把他们的实力消耗个精光。现实逼着他们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生:那时候,蒋介石为什么要到西安去?

师:蒋介石对东北军、十七路军不愿跟红军作战的情况虽不能全知,也不是一无所知,因此,蒋介石到西安去的目的是——

生:督战。

师:对,他对张、杨说:要么“剿共”,要么撤销他们的职务,把东北军、西北军调出西北。张、杨一不愿再打内战,二不愿离开西北,于是张、

杨对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手段?

生:先是向蒋介石“苦谏”,劝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苦谏”不成, 只得采取“兵谏”的手段了,设法捉住蒋介石,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师:好。整个讨论到这里暂告一段落。同学们,到这里为止,我们实际上只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生:西安事变的背景。

师:对。谁能从黑板上写的五个方面:日本侵略者、蒋介石(或国民政府)、共产党、全国人民以及张、杨的转变,用极简短的话,归纳一下,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生:(一)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为变中国为他的殖民地,步步进逼,自东北而华北,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不准抵抗”的卖国政策,更加怂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三)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四)全国人民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坚决要求抗日,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五)张学良、杨虎城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感召下,在全国救亡运动推动下,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师:西安事变,张、杨把蒋介石抓了起来。捉蒋成功了。但是,把蒋抓

起来以后该怎么办?同学们,大家说说吧!

生:虽然我们已经学习了西安事变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以不杀为上策, 但是我仍旧认为应该把蒋介石杀掉。试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杀死了多少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多少工农群众和爱国青年!他欠下的血债还少吗?血债要用血来还,我认为该杀。

生:蒋介石已经和共产党打了十年内战,他一次一次地反共“围剿”, 杀了他都不足以平民愤。不杀蒋,广大红军官兵感情上怎么也过不去。

生:我认为不能杀,应该放了他。这不是我对他的偏爱,我只是认为考虑问题不能只从群众的感情出发。群众感情如果不利于抗战,那么工作再难做也是得做,后来周恩来等的工作不是做出成效来了吗?考虑问题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

生: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依我看,当时的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进行全民抗战才是出路。可是,当时全国上下都要求抗日,偏偏手里掌握着全国政权的最高领袖蒋介石不准抗日。张、杨既然已经把他抓了起来,那就应该逼他答应抗日,不打红军;等他答应了,然后放他回去领导抗日。这是我的见解。

生:我也认为不能杀,杀了蒋,正中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下怀,不利于团结抗日。

生:我认为不杀蒋,也不能放了蒋。事实证明,蒋介石是翻脸不认人的。依我看,应该把蒋扣留下来作为人质,迫使他抗日才对。后来杨虎城一家四口被害,张学良被软禁了 50 多年,不都是能说明他翻脸不认人吗?

师:同学们各有见解,分析都很精辟。有人主张杀蒋,有人主张放蒋, 有人主张不杀不放,而是把蒋扣起来。那么杀蒋、放蒋、扣蒋究竟哪一种主张对反抗日帝侵略有利呢?这里,再让我们来看看共产党的主张怎样?为什么?

生: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也就是不杀蒋。因为如果杀蒋,亲日派“讨

伐”,必然使内战扩大,日本也会趁此扩大侵略。内战不利于团结抗日。当时亲日派何应钦不是已经调兵遣将,还出动了飞机,一场新的内战已经一触即发。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放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师:怎样处置蒋介石的问题,实质就是扩大内战还是和平解决的问题。经过周恩来、张杨两将军以及国民党内主和派宋子文、宋美龄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12 月 25 日释放蒋介石,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最后,我们应该怎样看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位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请大家对张、杨进行评论。

生: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爱国行动。

生:张、杨采取兵谏的非常手段,目的是逼蒋抗日,结果是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不论从动机还是从效果来看,张、杨对促成抗战是立了大功的。

生:还有对国共第二次合作也是有功的。

生:张、杨要逼蒋抗战的愿望和效果,从事实来看都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要采用捉蒋的手段呢?几乎闹出一场新的内战来。

生:采取兵谏的非常手段是不得已的。当时抗日救亡是全国上下的共同愿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蒋介石非要强迫张、杨继续打内战遭到“活捉”,这是蒋介石自作自受,活捉蒋介石的做法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生:张、杨爱国,是爱国将军,这没问题。但是张、杨本都是地方军队的首领,还打过红军,张学良还是西北剿总副司令呢!这,该怎么看?

生: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不应该抓住一个人的旧账不放。拿张学良来说,他虽然是军阀张作霖的儿子,但他在日帝侵略面前是爱国的。东北易帜就值得肯定。“九·一八”事变,东北军退入关内是很委屈的。他们要打,蒋不准他们打。后来,他同陕北的红军订立停战协定,蒋逼着他打红军。他的东北军是要求打回老家去的。

生: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捉蒋,说明他为了抗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有胆略;放蒋,亲自送蒋到南京,又说明他为了抗日,不惜自我牺牲,身入虎穴。我钦佩他的英雄气概。

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都是国民党营垒中的人物。他们从拥蒋“剿共”,到主张联共抗日,直到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种重大转变的完成,一方面是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局势下,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完成的。一方面也是出于他们的一片爱国之心。他们以非常的手段,善良的愿望,自我牺牲的精神,为国家民族,不顾个人安危,捉蒋放蒋,终于迎来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宏愿。张学良被长期软禁,杨虎城一家四口惨遭杀害, 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他们作出的牺牲是光荣的,高尚的。周恩来在西安事变十周年延安各界纪念大会上说:张杨两将军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二十周年时,周恩来再次高度评价了张杨,说他们是“千古功臣”,他们的名字将长留在人们的怀念之中。

回顾西安事变,总结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害。过去,国共联合抗日,共御外侮,今天,我们寄厚望于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全国一致完成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大业。最近,台湾方面

对软禁半个世纪之久的张学良似乎有所松动。他出面接见日本记者,到美国探亲,并且传出了回东北老家看望的消息。历史、现实、未来,本是一线相牵,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通过西安事变历史的讨论,从张学良这个人物的身上,让我们锻炼谈古论今,鉴古知今的历史思维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