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在川蜀地域,民间歌舞种类非常多,其中川北薅草锣鼓、巴塘弦子、白马藏人跳曹盖等最有特色。

薅草锣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山区农村的群众性民间文化,俗称“打锣鼓草”、“薅锣鼓草”、“撵锣鼓草”。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

薅草锣鼓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几户或几十户劳动力集结在一起,一字形沿山坡地排开,一人敲着锣,一人击着鼓,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为劳动者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消除疲劳。

敲锣打鼓者多为地方有知识、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敲锣者称“歌郎”,打鼓者叫“联手”、“同路”。

薅草锣鼓一天的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安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早上8时左右,锣声一响,就告知人们该出工了。锣手走在前面,其余人闻声跟在后面,在山间小道上逐渐连成一线,俗称“牵线子”。

到达农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头,在锣鼓齐鸣中高腔开场。接下来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有的则直接拜天地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在一天劳动中占去大部分时间的是说正文。唱词内容既有成书的唱本,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

劳动中,若发现有人落伍掉队了,歌郎就会来到其身后,用力敲锣打鼓,激励催促落伍者赶上来。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飞扬,劳动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赶,呈现出鼓乐喧天、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

薅草锣鼓不仅能保证除草的进度和质量,还可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悦和快乐。

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锣鼓内容丰富,唱打方式真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必将丰富和完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

在巴塘,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在林卡或坝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数不限。一般是男子白旺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

“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

弦子音乐一般分前奏、间奏、尾声三部分,音乐柔中有刚,优美抒情,节奏富于舞蹈性。

有着几千首曲目的巴塘弦子成为了藏族民间音乐的最大宝藏,它是保存最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其音乐和唱词已经渗透到了藏族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当中,保护巴塘弦子对于保护藏族歌舞艺术、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白马藏人的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祭神鬼、驱灾祈福的舞蹈;乃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一种原始形态。在平武县白马乡等地,跳曹盖的仪式在每年正月初六举行。

初五晚上,人们便在寨外空坝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巫师们围在火堆旁念经。初六清晨,当东方刚刚发白的时候,随着一阵火枪声、鞭炮声、锣鼓声和喧闹的人声,身穿五彩长袍、头戴插有雪白鸡毛的白色毡帽的人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祭品来到火堆旁。

首先,人们在巫师主持下,杀牛祭神。然后,跳“曹盖”的青壮年戴上巨大的木制面具,手持大刀、锯子等舞具,围着火堆跳起了粗犷、古朴、刚健的曹盖舞。

跳曹盖舞者至少3人,没有不限,尽皆头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声和“哐哐哐”的锣声伴奏下,激烈地跳跃。舞蹈以手上动作为主,内容主要是模仿老熊等猛兽的动作,力争凶猛怪诞。

跳至高潮时,还要从火堆上飞身纵过。每至此时,鼓锣齐鸣,群情振奋,煞是壮观。接下来,跳曹盖的队伍围着寨子挨家挨户去跳,最后跳到田边地角为止。据说,这是为了驱鬼,将鬼怪赶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白马藏人的“跳曹盖”,是一种古老的傩祭仪式,可资研究的东西很多,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发生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还有玄滩狮舞、蹢脚舞、蓝田花船、阿署达彝族打跳舞、耍蚕龙、威远牛灯舞、天全牛儿灯、卡斯达温舞、十二相舞、金冠舞、哈玛、甘孜踢踏舞、热巴舞、扎坝嘛呢舞等。

[旁注]

锣 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锣体、锣架、锣棰三部分组成。锣体铜制,因用“响铜”制成,故也有“响器”之称。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在我国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鼓 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至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管理着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

毕旺 即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传统的胡琴,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形制与汉族的中音板胡较为近似,但琴筒不使用椰壳。

傩 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远古就有傩。度朔山大桃树上的神荼、郁垒二神人捉恶鬼喂虎,皇帝依此办法立桃人于门。夏代帝相时,商族首领上甲微发明杨,杨用于葬礼,也用于傩。在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

[阅读链接]

玄滩狮舞是我国狮舞中北狮派系的舞狮流派,具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狮子造型精美。玄滩狮舞在自身艺术的基础上学习提炼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堂狮子、高跷狮子、搬打狮子等的精粹而自成一派。

狮舞以雌雄成对并配有小狮出场,另加有猴子、和尚与民间武艺耍云、杂耍、吐火、钻火帘圈、叠罗汉等项目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富内涵。它有20余个表演套路,10余种基本步型和表演情态。其中高台狮子、高跷狮子更显非凡的艺术魅力。

玄滩狮舞运用川剧锣鼓伴奏,使音乐、舞狮、武艺交相辉映,以惊、奇、险、绝、美高度统一,将“丰富的神态,独特的舞步,威武的狮型和悦耳的伴奏”融为一体,成为泸县民间传统舞蹈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