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壮观的德格印经院

7世纪末,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后代避难到康区,生活在金沙江一带。当时,这个家族在首领的率领下,转战金沙江两岸,来到沙鲁里山脉下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土司之国,于是这个阳光普照的地方便崛起了德格小城。

1448年,德格家族的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首建了位于司根龙的经堂,以唐东杰波名字取名为汤甲经堂。

明末清初,德格土司嘎马松执政期间,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始兴建规模庞大的更庆寺主寺。后经第七代土司和第八代土司的努力,更庆寺工程才算基本完工。

却吉·登巴泽仁继任土司后,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的鼓励下,开始选择建印经院的基地。经多方勘察,认定更庆欧普河畔的伦珠顶的尼干普绒有祥瑞吉兆,便决定在那里建印经院。1729年登巴泽仁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

登巴泽仁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形成了东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汤甲经堂,占地数百亩的更庆寺建筑群。这个古建筑群中,德格印经院最具有代表性。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印经院坐北朝南,高大雄伟,古朴庄严,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集德格寺庙与居民建筑形式为一体,具有浓厚的德格风味。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

在德格印经院的大小经堂内和大小经堂外部墙壁上方,绘制着不少壁画。此外,在进门廊道左右和顶部以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上,也绘制有少量壁画。壁画总面积大约为950平方米,其中有95%壁画为古壁画。

在众多壁画中,除藏经库有一幅《绿度母》壁画为早期门孜派作品外,其余均为噶玛嘎孜画派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康区噶玛嘎孜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同时也使印经院成为早期壁画保存较完整的地方之一。

在印经院的大小经堂之内有雕塑,主要是表现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历代高僧和历史人物的泥塑像,大经堂内有14尊,小经堂内有61尊。这些塑像色彩鲜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

除大小经堂,还有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

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

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1.1米,宽0.7米,厚约0.05米;最小的长0.33米,宽仅0.06米。至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印版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6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

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是藏区仅存的孤本。

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而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孜派和噶玛嘎孜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嘎孜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曼荼罗、风马三类。

作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因其广博的藏族文化典籍收藏、严格的勘校、精湛的刻工技艺和高质量的印刷,使得德格版经书在藏族地区及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出于对信仰的极端虔诚,德格印经院对每一道工序的处理都异常严格。

德格印经院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

最初收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

定稿后,由精于藏文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

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至九月二十: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

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置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

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等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德格印经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楼,它的雕版印刷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为已消失的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

[旁注]

松赞干布(617年~650年),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是吐蕃王朝的立国之君。在位期间,确立了吐蕃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法律等制度,从唐代和天竺引入佛教、从唐代引入科学技术以及历法。

噶玛嘎孜画派 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脱胎于门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也称“噶孜派”。

《四部医典》 又名《医方四续》,藏名为《居悉》,是8世纪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等所著。他深入实践总结藏医药临床经验,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等著作的精髓,并参考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理论,用了近20年的时间编著而成。

唐卡 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藏历 是指藏族的传统历法。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7世纪,唐代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至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

[阅读链接]

德格印经院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

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做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