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于天下的川西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是指出产于四川成都及其周边的刺绣品;因地缘关系而得名;与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长沙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并列为“我国四大名绣”。

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至西汉末期,刺绣已成为“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当时艺高的绣女被朝廷官府控制,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纹绣高级成衣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出非凡之技而被皇亲国戚们视为珍宝。

汉代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至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清代中叶以后,散步于民间的蜀绣艺人已相当众多,并形成了许多小型刺绣作坊,并成立了民间组织“三皇神会”。这是一个由铺、料、师组成的刺绣业的专门行会。可见,当时蜀绣已从家庭逐渐进入市场,形成广为社会所需的规模生产。

那时成都的刺绣手工作坊在九龙巷、科甲巷一带有八九十家。当时蜀绣主要分三类:穿货、行头、灯彩。

1903年,清代朝廷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在此时期,除实用品外,更丰富了刺绣欣赏品类,如条屏、中堂、斗方、横披等。

题材除以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怪石丛条、郑板桥的竹石、陈老莲的人物等为粉本,又请当时名画家如刘子兼、赵鹤琴、杨建安、张致安等设计绣稿,并绣制流行图案。

既有山水花鸟、博古、龙凤、瓦文、古钱一类,又有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吹箫引凤、麒麟送子等;也有隐喻喜庆吉祥荣华富贵的喜鹊闹梅、鸳鸯戏水、金玉满堂、凤穿牡丹等,十分丰富。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并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屏又得清王朝嘉奖,授予五品军功,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蜀绣的绣刺技法甚为独特。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

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大熊猫的憨态等。

晕针是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分全三针、二二针、二三针三种。全三针是长短不等的三针;二二针是两长两短的针;二三针是两长三短的针。

各种针脚都须密接相挨,每排长短不等,但针脚是相接的,交错成水波纹。全三针适用于倾斜运针的绣面,向左倾斜的先由短针到长针,向右倾斜的先由长针到短针。二二针适用于小面积部位,二三针用处较广,凡正面或稍倾斜的绣面部适用此种针法。

晕针绣花、鸟、虫、鱼、人物、走兽,不仅易于浸色,更能体现事物的自然和真实感。

滚针适于绣蜀葵、芙蓉花叶的叶脉,以及树藤、松针、烟云、人物衣褶等。这种针法能体现绣制物像的自然形态。

蜀绣的技艺特点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

所谓“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由中心起逐渐向四周扩展;所谓“拧”则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绣工使绣制作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极具一定的艺术效果。

蜀绣的绣品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百姓心目中美好的愿望为题材。

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畜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在以人物为题材的蜀绣中,有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

[旁注]

苏绣 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即苏轼,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蜀葵 是多年生草本。由于它原产于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茎直立而高。叶互生,心脏形。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生瓣,有紫、粉、红、白等色。

[阅读链接]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叫“刺绣”,又称“丝绣”。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了。据《尚书》记载,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除了“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