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风情——蜀中拾英

自李冰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岷江流域成“水旱从人民不知饥馑……谓之天府”,蜀地就开始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蜀之先民不仅创造出了较高水平的物质文明,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历代寺庙、园林、古建筑、古城镇、古塔、石刻、古碑、年画……

工艺独特的成都蜀锦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以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蚕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蚕丛,据说便已教民养蚕。据《尚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时人已经把成都出产的锦专称为“蜀锦”。再加上不断形成的“南方丝绸之路”,蜀锦开始销往印度、缅甸,蜀锦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蜀地的丝绸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至汉代,成都织锦业日盛,以致“机杼相和”,蜀锦织造技巧日趋熟练,以其做工精致、花式繁多闻名于世。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简称“什锦”。张骞出使西域,见当地商贾皆偏爱一种锦缎,张骞一看,原来是成都的蜀锦。

汉代蜀郡成都人杨雄在《蜀都赋》中写道: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我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

其线条比较粗犷、生动、简练,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

在此时期,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如“富且昌”、“大宜子孙”、“万年益寿”、“长生无极”、“长乐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万年益寿”、“长生无极”等是当时的生活用语,“登高明望四海”,可能是颂扬汉武帝刘彻登泰山封禅的活动。

登高明望四海锦,在锦面上呈现风云流动,祥兽奔腾的生动气象,云纹、祥兽彼此穿插自如,加上汉隶作为铭文点缀其中,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

东汉时期以来丝织物加金技术,首先用于蜀锦,但其基本图案和织造方法仍然是汉代的延续。

南北朝时期,一些动物图案以安详的静态为主,如方格兽纹锦。在方形彩色格子中,排列着卧狮、奶牛、大象等静态的动物,采用两组彩条经线来衬托主体图案,形成一种新颖的风格。

这段时期还出现了带波状主轴的植物纹样,以及缠枝连理、对称纹样等。

成对称排列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在一定的几何骨架之中,如新疆阿斯塔拉墓出土的北朝时期的树纹锦,树的形象采用左右规则而对称的排列,各组树纹上下之间缀以菱形点,显现出色彩明暗的层次变化,规则而不呆板,树纹采用红色的彩条经线显现,有明亮突出的色彩效果,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

唐代时期,四川的蚕丝业步入鼎盛时期,那时的蜀锦,代表着我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唐代贞观年间首开文字织锦之先河,四川进贡的一件以丝线织成的文字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被当做“异物”收入宫中。

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唐代末期,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红色绫地宝相花织锦绣袜,即典型的宝相花纹锦。

随着蜀锦的纺织技术不断成熟,宋代宋神宗统治期间,在成都开办“成都府锦院”,有127间机房、154台织机供织锦所用,而且日用挽丝之工164人,用杼之工154人,炼染之工11人,纺绎之工110人,在朝廷支持下蜀锦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期间所织的“灯笼锦”和“落花流水锦”流行于民间,成为当时的经典。

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

天华锦源于宋代“八达晕”锦,也称“添花”、“锦群”以圆、方、菱形等几何图形作有规律的交错重叠,内饰多种纹样,并在中心处突出较大的花形,形成变化多样的满地锦式,素有“锦上添花”之美誉。

而在明末清初蜀地经历了长达37年的战乱,巴蜀大地荒烟蔓草,物是人非,蜀锦纺织业已经被摧残殚尽,“锦坊尽毁,花样无存”。

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直至康熙年间,外逃或被俘的锦工才回到成都,重操旧业,锦城又响起了“札札弄机杼”的声音。

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蜀锦纺织业不断恢复和发展,清代末期达到了顶峰,产生了被称为“晚清三绝”的月华锦、雨丝锦和方方锦。但由于江南丝织业的发达兴旺,地位上升,四川的丝织业一直没有达到明代盛时的地位。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

雨丝锦的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方方锦的特点是缎地纬浮花,再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其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如宝相花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散花锦的特点是花纹布满锦地,常见的图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鹤、百鸟朝凤、五谷丰登、龙爪菊、云雁等,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浣花锦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而且在锦织成后,多数在锦江上游溪水潭内洗涤,故名。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故名。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泽。常见的图案有团花、葵花、“万”字、“寿”字等。

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其中寓合纹、龙凤纹、团花纹、花鸟纹、卷草纹、几何纹、对禽对兽纹以及方方、晕裥、条锦群等传统纹样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清代蜀锦,在国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称为“名贵的蜀江锦”。1909年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

[旁注]

云锦 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得名。为与苏州缂丝并誉为“两大名锦”。其品种主要有三类,即库缎、库锦、妆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我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

《尚书》 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相传为孔子编定。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泰山 山东省中部山脉,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牡丹 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原产于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已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龙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9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的形象,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龙在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阅读链接]

蜀地农业与蚕桑业十分发达,种植和应用天然色素植物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染织工艺体系。色素与色谱比较齐全,特别是染红色,最为著名。蜀锦又被称为“蜀红锦”、“绯红天下重”。蜀地染的蜀红锦,色彩鲜艳,经久不褪。

已知流传到日本的许多著名蜀锦,如“格子红锦”、“赤狮凤纹蜀江锦”、“唐花纹锦”、“铺石地折枝花纹蜀江锦”均是红色或以红色为地色。在日本的正仓院、法隆寺珍藏着的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垂饰、紫地狮子奏乐纹锦、狩猎纹锦等唐代的蜀江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