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丰厚的成都寺庙

自古以来,成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名刹众多,有文殊院、昭觉寺、大慈寺、石经寺、龙兴寺、观音寺等。其中,大慈寺、文殊院、昭觉寺最有特点。

大慈寺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名刹,世传为“震旦第一丛林”。

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印度僧人宝掌“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留大慈”。

618年,三藏法师玄奘从长安到成都,随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精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

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避难成都。玄宗见大慈寺僧人英干在成都街头施粥,救济贫困百姓,并为国家祈福。他深受感动,乃为英干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赐田1000亩。次年,无相禅师重建大圣慈寺。

801年,韦皋镇蜀,扩修大慈寺普贤阁,又凿解玉溪流经寺前,使大慈寺环境更趋完美,成为唐代颇具声望的讲经胜地。

845年,武宗灭佛,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故“不在除毁之例”,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

大慈寺在唐宋时期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庙会都非常热闹。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

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从《方兴胜览》“登大慈寺前云锦楼观锦江夜市”和田况诗《登大慈寺阁观夜市》的记述中,说明了宋代大慈寺附近夜市的盛况。夜市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清代顺治间重修,知府冀应熊为书“大慈寺”匾额。

1867年再次重修,中轴线上的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及藏经楼、接引殿,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共占地40余亩,山门殿上方,刻有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古大圣慈寺”石匾;各殿堂石柱上,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

大慈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是壁画。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来蜀,许多著名画师也聚集成都,使成都绘画之风大盛。在大慈寺中,仅壁画就有千余幅,留下作品的全国知名画师多达六七十人。

据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及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笔记》等史料记载:

该寺壁上有各种如来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像262幅,佛经变像114幅。

宋代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渡海罗汉图》倍加赞赏,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宋代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代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期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明代末期,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棵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清代康熙年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

文殊院坐北朝南。寺院的山门对面有一道宏伟的大照壁,壁上镌刻的“文殊院”3个字,为清代康熙年间该院慈笃海月禅师所书。

院内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5座大殿递相连接,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

文殊院内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时期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殊院还珍藏了明清时期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昭觉寺在成都市北郊5000米。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

昭觉寺在汉代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唐代贞观年间,改建为佛刹,名称“建元寺”。877年,唐代高僧、禅宗曹洞宗传人休梦禅师任建元寺住持,他兴工构殿,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寺名为“昭觉”。五代十国时期,战乱迭起,昭觉寺仅存“房舍五间,田土三百廛”。后殿堂衰颓,寺庙荒芜。

1008年,休梦法师五世法嗣延美禅师住持昭觉,用了30多年的时间进行全面修复,殿堂房舍增至300余间,建有大雄宝殿、唱梵堂、罗汉堂、六祖堂、翊善堂、列宿堂、大悲堂、轮藏阁等主体建筑,塑像、画像、碑记、寺额等恢复旧貌。

1085年,禅宗临宗禅师纯白任昭觉寺住持,开堂说法,从者甚多,被称为“西川第一丛林”。1387年,朱元璋命蜀献王迎接智润禅师任昭觉寺住持,并扩建寺庙。1644年毁于兵火。

1663年,丈雪法师在此结茅禅居,筹款重建,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圆觉殿、天王殿、金刚殿、说法堂、藏经楼、八角亭等殿宇,重塑佛像,迎请佛经,恢复丛林大观。

1673年,佛冤法师任昭觉寺住持,又继建先觉堂、御后楼、五观堂,客堂、钟鼓楼及寮房300余间。

1703年,康熙皇帝赐昭觉寺“法界精严”匾额,并题五言律诗一道赞之:

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香气飘金界,清阴带碧空。

霜皮僧腊老,天籁梵音通。

咫尺蓬莱树,春光共郁葱。

[旁注]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例如《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为原型。

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地方特色。

四合院 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在我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时期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代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我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皇帝之一。

[阅读链接]

据传说,当年破山祖师复兴昭觉寺后,广收弟子,光大了双桂禅系。有一天,破山祖师要出去云游,并说:如果殿内的庭柱离开了下面的石砧凳、香案上的延瓢飞了、殿外的两棵黄果树包住了中间的石碑,他都还没有回来的话,就另立方丈,主持寺院、传承双桂禅法。

破山祖师走后3年,祖师殿内的一根木柱果然离开了石砧凳;又过了3年,大雄宝殿香案上的延瓢果然不意而飞;再过了3年,大雄宝殿外的两棵黄果树长大并且包住了中间的石碑。

但是,破山祖师依然没有回来,留下的是可以见到的遗迹。后来,成都人把“柱离凳”的殿称为“吊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