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的峨眉山古建筑群

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其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更有“一山独秀众山羞”、“高凌五岳”之美称。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

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同时,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国天堂”,峨眉山文化遗产极其深厚,其寺庙建筑规模首屈一指。其中,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最有代表性。

报国寺为入山第一寺,最初名“会宗堂”。1615年,明代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道教是广成子,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清代初期会宗堂迁至峨眉山脚下。

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之意,御赐“报国寺”名。

报国寺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

弥勒殿供奉弥勒塑像,后殿供的是韦驮站像。韦驮背朝山门,面对大雄宝殿;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刚降魔杵,修眉凤眼,双唇紧闭,威武刚强,正气凛然。

大雄宝殿门柱上有对联:

教演三乘,广摄万类登觉路;

法传千古,普度众生证菩提。

中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释迦佛的左龛是泥塑彩绘金身文殊菩像,右龛是地藏菩萨金身坐莲像,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后龛内供的阿弥陀佛像在大雄宝殿后的平台上,矗立一座14层高的紫铜华严塔,为明朝万历年间铸造,塔身铸有小佛4700尊和《华严经》全文,佛像历历在目,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遗存下来的最大铜塔。

七佛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6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

七佛皆盘腿坐莲台,体态匀称,庄严肃穆,乍一看似乎形态都一样,细细审视,表情各有变化,惟妙惟肖。这七尊佛采用“脱纱塑造”工艺,即先塑好坯模,然后在坯模上面涂上漆,再用麻布、绸料一层层敷上,待干后脱去坯模,最后彩绘,具有体轻、防潮、防蛀、不裂缝、保存久等特点。可见我国古代塑造艺术的精湛。

七佛殿后,以观音菩萨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

观音菩萨右手举杨枝,左手倾净瓶,婷婷玉立龙头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飘然立于荷叶之上。金童旁是戒装裹身的赵子龙,再旁为东、南天王,手执琵琶、宝剑。

玉女旁是美髯飘拂的关羽,再旁为西、北天王,执伞、握蛇。另外还有“罗汉伏虎”、“蒲公采药”,最高处是“唐僧师徒取经像”。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

七佛殿后有大瓷佛像,是1415年由江西景德镇烧制而成。佛像底座为千页莲花,佛身披着千佛莲衣,喑含“一花一世界,千页千如来”之佛像经义。这尊瓷佛体量高大、比例均称、线条优美、光彩熠熠。

万年寺踞观心岭下,门迎大坪、牛心等寺和石笋、钵孟诸峰。万年寺创建于东晋时期。399年,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辞远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

唐僖宗时,慧通禅师来山驻锡,以山形像火,寺院屡建屡毁,改“三云二水”压抑火星,将普贤寺改为“白水寺”,牛心寺改名“卧云寺”,中峰寺为“集云寺”,华严寺为“归云阁”,华藏寺为“黑水寺”。

980年,寺僧茂真和尚奉诏入朝,太宗赐诗嘉奖。归来后,重兴六寺。朝廷派张仁赞赐尚方金3000两,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

1534年,别传禅师铸铜佛大像3尊,置寺之毗卢殿,铸铜钟3口,最大的一口悬挂圣积寺,后移至报国寺山门对面,小的两口分别安放在毗卢殿和永延寺。

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皇太后祝寿,诏令住持台泉整修寺院,并赐金,筑砖殿罩于普贤铜像之上,题额“圣寿万年寺”。

无梁砖殿原名“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全殿高17.12米,面阔15.79米,进深16.06米。上呈半圆形中空穹隆顶,下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征天圆地方。

殿壁、殿顶,甚至门楣额枋、斗拱、窗棂皆为砖砌。该殿重檐雕甍,环匝绣棂琐窗,门阴刻有全蜀山川形势、云栈剑阁以及水陆途程。

无梁砖殿内的四面墙壁上,万佛围绕。内壁下部有24个佛龛,每个佛龛内放有铁铸的佛像;内壁中、上部砌有横龛道,也放有许多的小佛像。穹窿殿顶上,绘着4位飞天的仙女,分别抱着琵琶、箜篌、芦笙、笛子,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殿顶四角和正中,立有5座白塔,中间的一座较大,四角的较小。殿顶四角还饰有狮、象、鹿等瑞兽。

普贤铜像坐西向东。通高7.85米,重约62吨。佛像通体敷金,高3.64米,双膝坐于六牙象背负之贴金莲花座上。莲高1.39米,径2.22米。佛像头带双层金冠,冠高1.07米,径0.83米。

边缘四周铸有金佛像;连眼微合,唇角稍敛,给人以庄严、肃穆、慈祥之感;袒胸饰璎硌,身披袈裟;右手执金如意,左手置胸前,手心向上。

六牙象四蹄遒劲有力,卷鼻舒尾,似将远行,很富动感;背饰雕鞍。象高3.13米,鼻端至尾椎5.23米,背宽2.20米,胸围6.85米,颈围4.15米,鼻端离地面0.08米;腿长1.3米;耳纵长1.35米;牙6个,左右各3,皆长0.9米;四蹄各踏莲花蹬,蹬径1.0米,高0.3米。佛像体空、壁厚,平均厚约0.1米。整个像体,系分块焊接而成。

万年寺内右侧有一长方形水池,相传唐代僧人广浚曾在池边为李白弹琴,遂有李白千古传颂的《听蜀僧浚弹琴》诗: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伏虎寺于峨眉山伏虎岭下,瑜伽河旁;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晋代,当时称为“药师殿”,后来一度曾改称为“龙神堂”、“虎溪禅林”、“虎溪精舍”。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因为传说树林中多有虎患,于是建立“尊胜幢”,其外形制作像塔一样,上刻梵咒,放在无量殿前。

全寺由伏虎寺坊、虎溪三桥、布金林坊、弥勒殿、离垢园、大雄宝殿、御书楼、华严铜塔亭、罗汉堂、玉观堂,以及厢、斋、禅房等组成。

建筑用材为木构,梁架形式基本上为穿短式,个别主殿当心间用简易抬梁式,重檐,歇山,小青瓦屋面,整个布局穿插严密,各殿堂分座多级平台、纵轴线不对称,从罗汉堂后殿至伏虎寺牌坊自然延伸超过500米,落差近百米。

除此之外,峨眉山寺庙建筑还有:雷音寺、纯阳殿、神水阁、中峰寺、清音阁、白龙洞、慈圣庵、息心所、初殿、华严顶、遇仙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太子坪、卧云庵、华藏寺、善觉寺、广福寺、萝峰庵等。

[旁注]

儒教 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以《十三经》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祭祀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祭祀仪式。

关羽(约160年~220年),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箜篌 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对唐代中期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时期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关于峨眉山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的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将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

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落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因为这座青山像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它叫“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