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新都宝光寺

作为古蜀国三都之一,四川省新都犹如一颗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明珠。

在新都县境内,有宝光寺,寺内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这所寺庙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是成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佛教寺庙。

宝光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时期,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据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记载,741年,寺庙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名叫“宝光塔”。

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600余所,小寺40000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847年,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塔未重修。

880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了长安。次年,唐僖宗李儇在500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驻跸”于宝光寺。

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

883年3月8日,僖宗来蜀已近3年。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慌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

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

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13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

当时寺内有僧众1000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悟达国师也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1109年,我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代初期,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1413年,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毁于火灾。明代正德年间,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两人捐修,殿宇极为壮丽。

明末清初,宝光寺在战乱中遭到毁损。1670年,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在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

从康熙到光绪的200多年间,由于不断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红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展现了我国佛教禅院的整体风貌。

山门创于乾隆年间。与多数佛寺一样,山门殿的两侧各塑有一尊护持佛法的金刚力士,上身裸露,手持宝杵,龇牙咧嘴,怒目圆瞪。作为宝光寺的地方特色。

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舍利塔隋时为“木浮屠九级”,唐僖宗中和年间,改建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高约20米,每级四面各嵌佛像3座。

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每级翘悬铜质风铃4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140尊,舍利子13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清代初期著名高僧笑宗印密曾赋诗赞塔说道:

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

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蚕丛做栋梁。

舍利塔两旁即是如双峰对峙的钟、鼓楼。钟楼、鼓楼均为卷棚屋顶式建筑,青色筒瓦,飞檐翘角。钟楼上挂铜钟一口,其声清远,有匾写道“钟敲鹤起”;鼓楼上架巨鼓一口,其鸣如雷,有匾写道“鼓击龙飞”,鹤起龙飞,声势非同一般。

七佛殿宽5间,深4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才子杨升庵曾以此题诗写道:

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

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

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

始知蜀道蒙驾幸,不及胡僧渡海来。

殿内3龛高0.5米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7佛立像,神态庄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高15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42根石柱支撑,雄伟庄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藏经楼为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

清代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43册,房山石经22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728函7280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

念佛堂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清代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5.5米,直径两米,由3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

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6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型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因内有4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两米,其中还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形象。因康熙出天花脸上留下麻子,塑像的脸上也下了5个“梅花”状麻点,真可谓“写实”。

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隆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6米,有28个头、56只手、196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

罗汉堂塑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其形态有胖有瘦,有老有幼,有高有矮,有美有丑……其表情或喜笑颜开,或愁容满面,或慈祥和善,或横眉瞪眼,或文静端庄,或勇武剽悍,或憨厚滑稽,或狡黠老练……

其姿势有正襟危坐,合掌参禅者;有跷腿抱膝,怡然自得者;有张口振臂,谈笑风生者;有闭目托腮,若有所思者……

其动作或持物,或不持物,而所持物件又各有区别:有持数珠、木鱼、宝杵、禅杖等法器者,有持钵盂、书卷、拐杖、拂尘等用品者,有玩蝙蝠、蟾蜍、仙鹤、麒麟等灵物者,有捧灵芝、仙桃、佛手、石榴等瑞果者……

同时,其衣着的款式、色调、纹饰也各有差别,这些都与人物性格和所处环境巧妙配合,从而使五百多尊塑像造型千姿百态,各有旨趣。

宝光寺罗汉堂塑像出自3批塑师之手: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塑的罗汉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别有情趣。

川西帮和川东帮风格相近,塑的罗汉头部适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萨像,而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

[旁注]

皇帝 是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单称“皇”或“帝”;从夏代第二任君主启开始至秦代帝国之前,称为“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立“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长安 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时期至唐代先后有13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此,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是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杨廷和(1459年~1529年),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1524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金山寺 原名“泽心寺”,也称“龙游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慈寿塔等。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

歇山式 即歇山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宋代称“九脊殿”、“曹殿”,清代改称,又名“九脊顶“。遗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房山石经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的略称,是从隋代至明代末期历千年不断刻造的石刻宝库。它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也是世界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

木鱼 打击乐器。原为佛教“梵吹”的伴奏乐器。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在明清时期,木鱼已经用于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

[阅读链接]

罗汉堂500罗汉的来历,考诸佛经,传说不一。

有说是古印度一位知识广博的婆罗门僧侣,他精心教授500贵族子弟读书,这批子弟学成后皈依佛教,成为500罗汉。

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释迦牟尼逝世后,为了弘扬佛法,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弟子500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集会,这就是佛教史所说的第一次结集。会上,弟子们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汇集起来,以传后世,这500弟子即是500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