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明快的藏族锅庄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因四川藏区各地的语言和习惯的不尽相同,因此锅庄舞在称谓上和舞俗上均有差异。

德格称锅庄为“卓”、“卓且”。德格卓且是岭格萨尔统治时期创编并流传下来的一种藏族宫廷舞。

德格卓且的类型分为三种:一是德格土司在场时,由土司的大臣及头人们所跳的舞,称为“敦卓”;二是大臣和头人们欣赏的舞蹈,由各宗所跳的舞,称为“域卓”;三是无官员在座,各地民众聚会时所跳的舞,称为“特卓”。

德格卓且的内容可以分为开幕舞、敬祭舞、中间舞、惜别舞和结束时的吉祥舞,唱词、舞曲是一唱欢聚、二唱祈福、三唱赞颂、四唱逗趣、五唱婚嫁、六颂佛法,通常要唱跳10余支舞曲才结束一个锅庄。

新龙锅庄原形于古羌文化的土风民间祭祀舞。唐代,随着吐蕃势力的东渐,古羌文化渐为吐蕃文化所融,新龙锅庄在藏族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熟,由古羌文化的土风民间祭祀舞逐渐演化成藏族典型的锅庄圆圈舞。

在清代中后期,一些当地土司以免差形式让其著名传承人到西藏学习,后返回新龙,将新龙锅庄进行再次创编,后形成新龙锅庄中的上瞻锅庄类型。

大约在同一时期,因工布朗结事件,新龙划归西藏管理,西藏地方政府派藏官驻牧新龙县如龙镇,西藏“代本”在新龙经营期间,将西藏踢踏移植于新龙锅庄之中,从而使新龙锅庄在中瞻形成了中瞻锅庄类型。只有下瞻锅庄,保持了较早时期新龙锅庄的原貌。

新龙锅庄古朴遒劲,粗犷奔放而又刚柔并济。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秀丽端庄,如含苞的花朵,是女性阴柔美之极致;男舞者双臂挥舞,腿部跳踢有力,常似雄鹰展翅,豪放刚劲,极具雄性阳刚之美。

丹巴锅庄是藏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主要分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及小金等四大流派,其基本风格是一致的。丹巴锅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为歌颂日月星辰、宗教神佛、生产劳动、飞禽走兽和用于讥笑讽喻等五大类。

丹巴锅庄动作幅度大,舞步刚健豪放,舒缓自如,旋律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变化时敏捷轻松,先轻歌曼舞,继而豪放激烈,步入高潮,显得跌宕起伏,辗转反侧,变化多姿。

男子舞姿雄浑洒脱,女子舞姿轻柔美;八卦旋图队形,造型优美。丹巴锅庄是一种同时具有温文儒雅的“清”气和豪放刚健的“雄”气相间并放的舞蹈艺术,体现了丹巴人民的气质和性格。

得荣学羌是流行于得荣县子庚乡一带的锅庄舞,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其动作特点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舞蹈中常见的进式踏点,可谓下步有力,踏脚清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又显得柔韧、洒脱,从而创造出学羌舞独特的韵味。据传,该舞蹈是从云南中甸一带流传而来的,当地人又称为“纳西”舞蹈。

木雅锅庄表演形式有别于康巴藏区的其他锅庄舞,舞者需要男女成双成对,围圈而舞时男女身体前后转动,脚掌也前后相互碰击,全套由12个“圆”、“沉”、“刚”、“柔”、“屈”、“颤”的舞蹈动作组合完成,舞蹈韵律及表演形式都显得别具一格,是一种独特的锅庄艺术。

真达锅庄属于大型锅庄,舞者多则上百人。真达锅庄的服饰头饰相当考究。男子头戴一种独特的帽子,藏语称为“甲拉”,圆形,高约0.25米左右。

从帽顶开始自然垂下红色须条,若未戴帽,头饰则是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身着藏袍,藏袍的领、袖、裙边均镶有两三寸的水獭皮或豹、虎皮,脚穿长靴,有铃铛,胸前左右交叉着彩色丝带,束于彩色腰带中;腰带中还束着各种彩色花带。

女子身着藏袍,头饰梳为小辫子,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并在头发其他位置装点着小的琥珀;藏袍的裙边必须镶有一尺以上的水獭皮,领和袖上,水獭皮可有可无;无围腰,腰间佩刀、链子为装饰。因真达锅庄动作激烈,所以女子装饰不宜过多。

真达锅庄为集体舞,由善舞者领舞,称为“卓本”,领舞者一般位于队列前排或者最后,胸前佩花,以示区别。真达锅庄动作以快为主,男子舒展奔放,明快粗犷;女子则刚中有柔,刚柔结合。整个锅庄由慢至快。

马尔大锅庄是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

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

马尔人跳锅庄所穿的服饰独特。通常头戴松皮帽、金丝毡帽、狐皮帽;妇女佩戴更为华丽,多搭头帕,根据年龄不同搭头帕的宽度有所不同,头帕上由妇女们自己绣上各种彩色图案,有吉祥图、花草、动物等。

用长发辨和成串的珊瑚盘扎头帕,一般在头帕的左侧佩戴各种形状的银盘,也有夏季时盘扎红头绳或青丝绳,耳垂松耳石或珊瑚嵌的金银耳环。颈项上挂名贵的九眼珠、珊瑚珠项链,胸前佩着银嘎乌。

多数人腰系一条以银元或银花镶嵌而成的银带,下悬錾花银包、银链,也有围自己编织的各式花腰带。男人腰间佩戴镶嵌有珊瑚或玛瑙的藏刀,有的刀壳上用银皮打上精致的图案而制成,刀上面还配有牙骨筷子一双,筷子是过去出门用于防人下毒用的。身着用水獭、虎、豹皮镶边的氆氇装。

男士可披挂花腰带,女士披上以各式花纹镶边的披肩,披肩正中绣吉祥图,披肩的颜色鲜艳,恰好同身上的穿戴和披挂协调。脚踏藏式马靴。

达尔嘎系嘉绒地区的锅庄舞。达尔嘎分为达尔嘎底、达尔嘎则、达尔噶忍、曲拉日嘎。古老的达尔嘎中有很多关于嘉绒人的历史、文化的内容,歌唱的都是跟嘉绒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达尔嘎底属礼仪性舞蹈,是在一定范围、一定场合,由领头人带队,表演带有敬仰崇拜的歌舞形式,多为寺庙念经或迎宾时跳。

达尔嘎忍属自娱性舞类,深为人们所喜爱,是民间自发性娱乐活动。不拘泥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跳,锅庄房、院坝里,甚至老动场所,领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家乡风光、花鸟等题材为主,表演时活泼、洒脱,长袖善舞,步伐欢快自如。

达尔嘎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剽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旁注]

八卦 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组成8种图式,叫做“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八卦代表了早期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

藏袍 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藏袍的基本特点是大子里面还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宽长,衣领、襟边、袖口、下摆等处多以细毛皮、氆氇或色布镶边。藏族的服饰,在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习俗。

藏刀 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一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至40厘米之间。藏刀的刀鞘,有木质、铜质的,也有铁质或银皮镶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阅读链接]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