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继承传统与求变创新

继承传统与求变创新是辩证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必须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努力笃行之。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书法大师中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勇于求变创新者,代不乏人。一部中国书法史可以说是一部新潮迭起、众彩纷呈的历史。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核能加电脑,科学飞跃,理性伸张,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绚丽多彩的新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求实的同时还要求变,向往着简洁、明快、轻盈、迅疾、超越、升华、趣味多样化。面对着崭新的时代,我们应当做好起步与腾飞的准备。书法随世运升降!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向中国书法艺

术提出了新课题。时代召唤它走向世界,同时也要求世界艺术与它结合。 论书者曾经高度概括由晋到清的历代书法特点,即:晋人尚韵,唐人尚

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内涵十分丰富、深邃,博大、精微,确切地揭示了书怯史的艺术发展核心。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艺术,没有求变创新,就没有生命,就不可思议。一部中国书法史,也就是一部求变创新史。从秦代的李斯、程邈、中经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乃至清代的郑板桥和谢世不久的沈尹默、于右任诸先生,哪一个不是书坛上求变创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政通人和,众所向往;群策群力,书法必兴。在变革中创新,在变革中促其大兴。前人已经分别创造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韵”、“法”、“意”、“姿”’、“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体大思精,努力开拓一代书风,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书法作品?

大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王羲之没有在锺繇、卫夫人卓越的成就面前却步,同样,颜真卿也没有在王羲之潇洒出尘的神韵面前怯场,他们都是以其大智、大勇向前辈的规范挑战,向书法艺术的新的高峰攀登。

王羲之历来被尊为“书圣”,笼罩中国书坛达千余年之久。他早年师从卫夫人,而卫夫人又法宗锺繇。右军之前各家风从锺氏,不敢越雷池一步。右军独具慧眼,以其过人的胆识、腕力、才华和深厚功底,改革了锺楷,绍承了张草(张芝今草),开创了行书,书写了光照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他的行书处处合乎法度,又处处不为“死法”所拘束。《兰亭序》气韵生动,顾盼多姿,蕴藉风流,是晋人尚“韵”的集中表现,享千年“书圣”之殊荣,不亦宜乎?!

书至唐,诸体皆备,所谓“唐人尚法”,即以法取胜。法度森然,气魄雄强,为有唐一代书法特色。颜真卿步右军之后,划时代地完成了楷书变法大业,倡导了行草变法。楷书方面,取法初唐四家,力创颜体楷书,可谓楷书革新定鼎之体。右军行草、楷书无不臻于化境。他的艺术神韵虽非任何人所能逆转,但发展至颜真卿时,势在必变。“山重水复疑无路”,真卿深明乎此,因势利导,只有变,才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

迄至两宋,书风又为之一变。唐人既扫“魏晋规范”于前,宋人又力破唐人法度于后。人类的文化艺术史,正是在继承传统中求变创新不断前进的。

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苏、黄、米、蔡四大家,打破唐代后期以来日趋僵化了的格式和笔法,大胆作出新的创造,开创了以“意”取胜的宋代书风。苏轼创造了既不同于《兰亭》,又不同于《祭侄帖》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从而使中国行书出现了新的高潮。

概括说来,中国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鲜明的典型特征的风格。第一种是以晋为代表的平和含蓄的风格;第二种是以唐为代表的刚劲雄强的风格;第三种是以宋为代表的自由豪放的风格。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正是这三种风格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当代的书法家当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吸取丰富的养料。

(陈玉龙)

注释

  1. 陈云君:《中国书法史论》,第 3、5、39、52 页。1987 年 11 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3.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上的陶器文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载 1977

年 7 月 14 日《光明日报》)。

  1.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的体系》(载香港《书谱》第六辑、第七辑连载)。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卑唐”一节。

  3. 陈继儒《妮古录》云:“笔有四德:锐、齐、圆、健”。(7)谢肇淛:《西吴支乘记》。

  1. 朱长文撰《续书断》一书将唐宋诸书家作品分为上、中、下(即神、妙、能)三品,一一评论。

  2. 表文云:“狸毛笔四管 真书一行书一草书一写书一右伏,奉昨日前止。且教笔生(按:即制笔工匠)坂名井清川,造得奉进。空海于海西所得见如此。其中大小长短强柔齐尖者。随星好各别,不允圣爱。自外八分小书之样,蹋(疑为搨,即拓字)书临书之式,虽未见作,得具足口授耳。谨附清川奉进。不宣,谨进。”(10)《古今书人优劣评》。

(11)《晋书·王羲之传》,唐太宗亲撰。(12)《王羲之传论》。

  1. 《春雨杂述》。

  2.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

  3. 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第二卷第一部分,第 27

    页。转引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161 页。

  4. 姜夔:《续书谱》草书一章中评古人“虽变化多端,而不失其法”。(17)前揭熊秉明文《中国书法理论的体系》。

(18)锺明善:《中国书法简史》,74 页。(19)前揭陈云君书,150 页。

  1. 朱长文:《墨池编》。

  2. 转引自前揭锺明善书,119 页。(22)前揭陈云君书 151 页。

  1. 陈振濂:《祭侄帖》——抒情的楷模(见《光明日报》1987 年 4 月25 日 第 2 版)。

  2. 景戎华:《造极赵宋 堪称辉煌》(载《读书》1987 年第 5

    期)。(25)龙协涛:《天下三行书》(《人民政协报》1988 年 5 月 6 日)。(26)曹宝麟:《米芾〈箧中帖〉考》(载香港《书谱》十卷,第六期 米

芾专辑)。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

  2.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收入《现代书法论文选》)。(29)邓以蛰:《书法之欣赏》。

  1. 《笔势论·譬成章》第十二:“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2.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收入宗白华:《美学散步》143

    页)。(32)康氏认为汉隶有骏爽、疏宕(dàng)、丰茂、华艳、虚和、凝整、

秀润等风格;魏碑有高秀苍深、丰茂浑重、浑金璞玉、飞逸奇浑、浑动质朴、雄强茂美、峻美严整、体骨峻美、峻健丰伟、瘦硬峻峭、简静腴和、娟娟静好、静穆茂密、虚和圆静、洞达痛快、奇姿诞谲、匀净安整、丰厚茂密、质峻偏宕、龙蟠凤舞等若干不同风格美。他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楫》(卷四) 中将北碑南帖概括为“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1. 《饮冰室专集》卷一百零二《书法指导》。

  2.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22—52

    页“书法美的分析”。(35)刘熙载:《艺概·书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