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明代的绘画

明朝前期,以宫廷画和浙派绘画为主,中期吴门画派兴起,成为画坛旗帜,晚期董其昌为画坛领袖。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是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要脉络。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宫廷绘画也随之式微,不再居于画坛领导地位。文人画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传统的绘画“成教化,促人伦” 的社会作用观念,逐渐被“怡情适性”、“寄兴自娱”所代替,因而使水墨写意的山水、花鸟画获得特别的发展,相比之下工笔画与人物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社会矛盾复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地域性的绘画派别纷纷出现。晚明成批的妓女、侍姬画家的出现,表现出封建束缚下妇女的才华, 但也反映了社会的进一步腐朽没落。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促进了中外绘画交流。日本画僧雪舟等曾来中国学习,中国画僧也曾东渡日本;明末欧洲传教士来华,同时带来了西方绘画。

一、传统宫廷画的最后光辉

明代没有正式的翰林图画院,但组织了大批的画家为宫廷服务。洪武初期,画家临时奉诏入宫,随意授以职衔。如沈希远为朱元璋画像称旨,授中书舍人。陈远同样为朱元璋画像称旨,则授以文渊阁待诏。当时主要任务是为皇帝画肖像(有沈希远、陈远、孙文宗、陈■等)和为皇宫及皇室寺院画壁画(如周位、盛著、卓迪、上官伯达等)。画家大部分来自江浙地区,画风各随原来面貌。由于朱元璋的个性猜忌,赵原和盛著竟以画“不称旨”被处死,周位则“以谗死”,使明代的宫廷画家们,不敢大胆地放手创造,影响了宫廷画的发展。宣德至弘治(1426—1505 年)时期,由于宣宗朱瞻基、宪宗朱见琛、孝宗朱祐樘均好绘画,其本身也能作画,遂使宫廷画盛极一时, 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宫廷画师。这时画家多安置在仁智殿、武英殿、华盖殿等处,准备随时奉诏,并授以锦衣卫镇抚、百户、千户、指挥、都指挥等武职官衔。锦衣卫本为皇帝的禁卫仪仗,后成为特务组织,声名狼藉。画家授以锦衣卫各级职衔,是为了便于领取俸禄(锦衣卫无常员,可以随意安置) 和接近皇帝,随时听召。嘉靖以后,随着明帝国的衰落,宫廷绘画也跟着衰落了。

明代宫廷人物画多继承南宋宫廷历史故事画风,内容大都与王朝的政治需要有关。现存的宫廷人物画中,题材多称颂前代圣主贤臣,以及描写宫中行乐等。重要的画家有:倪端,字仲正,宣德时召入宫中,作品有《聘庞图》, 描写三国时刘表延请庞德公故事。商喜,字惟吉,宣德中授锦衣卫指挥,作品有《关羽擒将图》,描绘三国时关羽水淹七军活捉庞德故事。刘俊,字廷伟,官锦衣都指挥,作品有《雪夜访普图》,画宋太祖赵匡胤私访赵普故事, 宣传半部《论语》治天下。谢环,字廷循,宣德时为锦衣卫指挥,作品有《杏园雅集图》,描绘当时在朝官吏杨一清等人的一次集会,是一幅群体肖像画。

宫廷山水画主要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并参以北宋郭熙等技法。重要画家有:李在,字以政,宣德时与谢环、石锐、倪端同时被皇帝恩宠, 待诏仁智殿,作品有《阔渚晴峰图》等。王谔,字廷直,弘治时供事仁智殿, 曾被孝宗朱祐樘誉为“今之马远”,可见其画风与马远十分接近,但较之马远平稳、完整而细腻,作品有《江阁远眺图》等。朱端,字克正,正德间以画士直仁智殿,后授锦衣指挥,画风学郭熙,作品有《烟江远眺图》等。

宫廷花鸟画在宋代画院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了多种风格,在整个明代宫廷绘画中,是成就最高的,著名的画家有:边景昭,字文进,永乐时入宫为武英殿待诏,擅长工笔花鸟画,“妍丽生动,工致绝伦”,“花之娇笑, 鸟之飞鸣,叶之反正,色之蕴藉,不但勾勒有笔,其用笔墨无不合宜”。作品《竹鹤图》,画竹林中两只白鹤,悠闲徜徉,不惟造型准确、体物入微, 且能表现出轩昂气宇的神态,且设色鲜明,对比强烈,竹鹤穿插,层次分明。较之南宋的花鸟画,在富贵明丽中,更突出浑朴端庄气象。孙隆,号都痴, 宣德间为翰林待诏,常陪侍宣宗朱瞻基作画。善画花鸟草虫,以色代墨,随意点染,不用勾勒,简括而放纵,逸笔草草,使神形具备,称“没骨法”, 自与宋代徐崇嗣的“没骨法”不同,在当时花鸟画中独树一帜。作品有《花鸟草虫图》、《花石游鹅图》等。林良,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少年时家贫, 曾充当奏事杂役,因画而知名。英宗时应召入宫,授工部营缮所丞,直宿仁智殿,后由锦衣镇抚、百户直升到指挥。林良早年曾学习画山水、人物,后来以花鸟专门,存世最多的是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作品,“随意数笔,如作草书,能脱俗气”,“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嚵唼容与之态,颇见清远。运笔遒上,有类草书,能令观音动色”。喜画鹰,威猛有势,多为绢本立轴。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灌木集禽图》卷为纸本水墨,略施淡彩。在灌木杂草丛生的水沼边,众鸟聚集,或振翅奋飞,或觅食寻宿,或追逐相亲,或欢呼跳跃,各尽姿态。加之枝条摇拽,草叶飞翻,形成一片热烈景象。其用笔随意挥写,概括简略,似不经意而谨严不失法度,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在发展中国水墨写意花鸟画上,林良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吕纪,字廷振, 浙江宁波人。弘治间被荐入宫,供事仁智殿,授锦衣指挥。其为人恪守礼法, 敦诚信义,很受士大夫们欢迎。同时作品多所寓意,又得孝宗器重,说:“工执艺事以谏,吕纪有焉”。他的花鸟初学边景昭,继承五代以来黄鉴的手法, 以精细、工细、设色浓艳见长,而运笔、章法又吸收南宋马、夏的粗豪险劲的特点,遂形成自己的风格。代表他工笔的花鸟画作品有《桂菊山禽图》等。他同时也擅长水墨写意花乌,曾私淑林良,同造化境。作品《残荷鹰鹭图》, 描写秋日荷塘,苍鹰袭来,众鸟惊散。鹰之搏击,众鸟之仓皇惊惧,风吹苇动,败荷翻飞,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无不扣人心弦。作者把握住禽鸟的自然特征,加以人格化个性化的渲染,强化了主题内容的感人力量。林良和吕纪在明代宫廷花鸟画中,如双星辉映,后世并称为“林、吕”,故画坛谚语云:“林良、吕纪,天下无比”,代表了明代宫廷绘画的最高成就。

二、戴进、吴伟及其派别

当明宫廷绘画兴盛的时候,与之共荣的有以戴进为首的浙派画家,由于他们的画风相近,画史上并称为“院体浙派”。戴进(1388—1462 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少年时曾为锻工,铸造金银器皿,后习绘事,名闻江南。宣德间曾被荐入宫,受宫内画家妒忌排挤,终未被录用,后回江南以卖画为生,声名更甚,因而有关他入都被谗事,传说愈演愈奇。戴进的绘画,技巧熟练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其山水画, 以马、夏画风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董、巨的技巧,笔迹遒劲疾迅,墨色淋漓, 形式风格,变化多样。代表作品有《渭滨垂钓图》、《风雨归舟图》、《春山积翠图》等。人物画较多道释题材,及前代圣贤、隐逸故事。多用铁线描, 间亦用叶兰描法。《钟馗夜游图》则用“蚕头鼠尾”描法,行笔顿挫有力,

更具特色。其它人物画作品有《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南屏雅图》、

《三顾草庐图》等。花鸟画有工笔设色的《葵石蛱蝶图》,水墨写意的《三鹭图》、《墨松图》,二者结合的《耄耋图》等,技法和风格有多种。由于他工力深厚,才华出众,在当时颇受画坛的推许,即使到后来文人画风靡的时候,院体浙派画家受到攻击,人们也仍然佩服他。其中排斥最力的画坛领袖董其昌见了他的作品,也不得不赞誉说:“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在戴进的身后,有一大批追随者,一时有“浙派”之目。其中吴伟、张路、蒋嵩等成就最高。

吴伟(1459—1509 年),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武昌)人。幼失怙, 家贫寒,而喜绘画,后以此成名。弘治时曾两次被诏入宫,待诏仁智殿,授锦衣镇抚、百户,很得宪宗朱见琛宠信,赐“画状元”印和居第,声名更甚。其为人“性戆直,有气岸,与俗寡偕”。又好酒使气,“性自是,不受羁绊”, “出入掖庭,奴视权贵”,因此受到公卿们的攻击,两度离开宫廷到南京。武宗朱厚照即位,再次召他入宫,还未上路,剧饮中毒而亡。吴伟的绘画近受戴进影响,远承马、夏遗风,而更加放纵,笔墨豪爽劲健如其为人。山水喜作大幅,浓墨大笔,气势豪粗,如《溪山渔艇图》,纵 270.8 厘米,横 173.5 厘米。然而他也能作细笔,人物白描,秀雅可爱,有元人韵致。如《铁笛图》、

《子路问津图》等。追随吴伟画风的画家,称为“江夏派”。

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和以吴伟为首的江夏派,以及宫廷中的画师们,曾经盛极一时,自吴门画派兴起之后,他们的画风逐渐受到批评,特别是董其昌等人的批评更为尖锐。主要是他们的笔墨过于放纵,缺乏蕴藉含蓄,也流于习气,而这些画家们,大都是出身低微的职业画师,不入“仕流”,故而受到文人们的轻视。

三、吴门四家与吴门画派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的苏州(古称吴门)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它的繁荣为吴门画派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明初以来,江南士大夫阶层累遭政治上的打击,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以“清高”、“不求仕进”为慰,采取了优游林下、诗酒书画自娱的生活方式。这为吴门画派的出现、准备了人才和条件。在沈周出现之前,杨基(字孟载)、张羽(字来仪)、徐贲(字幼文)、陈汝秩(字惟寅)、陈汝言(字惟允)、赵原(字善长)等,均为苏州地区文人,同时擅长画山水和枯木竹石,寄托悠闲平静、冲淡清雅的情致。他们的继承者有刘珏(字廷美)、杜琼(字用嘉)、赵同鲁(字与哲)、谢缙(字孔昭)、马琬(字文璧)等。由于这些吴派的先驱将元代兴盛的文人画延续和播种在苏州地区,成就了沈周、文征明成为一代画坛宗师。吴门地区也有受南宋李唐、马远、夏圭影响的画家,如王履和周臣。王履曾以创作《华山图》而著名,周臣则为职业画师,他所教导的两位学生,唐寅和仇英,名与沈、文相齐,画史把他们并称为“吴门四家”,名倾天下。沈周(1427—1509 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从小受家庭薰陶,

父恒吉、伯贞吉,均寄兴于诗画,不曾做官。沈周同时师事陈宽(陈惟允之子)、赵同鲁、杜琼、刘珏等,亦受其影响。沈周不曾出仕,为人宽厚,优游林下,以诗画为乐,深受士大夫们的尊敬。绘画以山水为主,兼作花鸟, 继承了宋、元时期董、巨、黄、吴四家传统而有所创新。早年笔法较细和繁密,深得王蒙之法,如《庐山高图》。此画是为其师陈宽祝寿而作,山势雄

伟富于想象,以比拟其师的崇高品德。中年以后,扩为粗笔秃锋,笔力雄壮, 圆润而简括,形成自己的风格。《夜坐图》,画山中茅屋,一个秉烛夜坐, 抒发世上“人喧未息”的感慨。他的山水画作品,无论是以江南名胜风景为依据的作品,还是自己想象构思出来的意境,都表达出士大夫们对闲适生活的思想追求,于静中求美,抒发出清心寡欲、高举远引的情怀。沈周的传世作品很多,著名者有《东庄图》册、《沧州趣图》卷等。

文征明(1470—1559 年),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他是沈周的学生,早年潜心艺术,不曾仕进。54 岁时曾被荐入宫,授翰林待诏。未及四年,便自求退职回乡,专心从事诗文书画的创作。晚年声望愈高,向他求画者,车马盈门。而其为人,谨慎冲和,于艺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诗文书画,不激不怒,体现着他的人品性格。其绘画风格也多样,小青绿山水及水墨枯木竹石兰草兼而有之,主要师法赵孟頫。笔致和平清远,情调萧疏幽淡。山顶的平台,浓密的小叶苔点等特点,则师法元四家,融汇成自己的风格。有时他也放笔作水墨写意山水,但也控制得法,不太显露锋芒。因这类作品较少,与沈周的早年细笔一样,故收藏家有“粗文细沈”之说,得此弥足珍贵。代表“粗文”的作品有《寒原宿莽图》、《古木寒泉图》等,代表“细文”的有《江南春图》、《真赏斋图》等。他也能作人物,多为山水中作点景用。独立的人物画作品,有《湘君湘夫人图》,线条细劲如游丝, 造型古朴典雅。

唐寅(1470—1523 年),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与文征明、祝允明、张灵、徐祯卿友善,为吴中才子。青少年时,读书求学,29 岁举南京应天乡试,获第一名解元。曾刻有印章“南京解元”和“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在书画作品中使用,其倜傥自许如此。不意次年入京会试时,因考场“鬻题受贿”一案,无辜受到牵连,不但受到严刑杖责,而且被永久取消功名资格。这一打击,使他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自此就采取了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的一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悲剧的一生。唐寅的绘画,透过他的老师周臣,主要继承了南宋李唐的造型用笔方法,同时又远溯李成、郭熙,并把自己在诗文方面的修养体现在作品中,因而有“出蓝”之誉,为应付四方求画者,往往请老师代笔。尽管他放怀不羁,然创作勤谨,短短的一生,作品不少。山水画有《山路松声图》、《女几山图》、

《事若图》等。他的人物画作品,多取材下层妓女生活,对她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一定同情,也表现出他对封建道学的嘲弄。技法则继承唐张萱、周昉的造型。作品有《陶谷赠词图》、《李端端乞诗图》、《王蜀宫妓图》等。《秋风纨扇图》画一女子抱扇立于秋风中,并题诗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当是他身世遭际的切身体会。

仇英(生卒未详),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寄居苏州。出身漆工。兼画建筑彩画,后弃工专学绘画,从师周臣,又得文徵明父子的鼓励指授。他擅长临仿古画,可以“乱真”,曾被收藏家项元汴、陈官延聘至家中,专门临摹,全补古代名家作品和创作。由于他天资颖悟、刻苦用功,从临摹复制古画中,广泛地吸取前代大师的技法技巧,融汇到自己的创作里,所以很受文人们的器重,认为他的作品“秀雅纤丽,毫素之工,侔于叶玉”。他最善长的是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和青绿山水画。突出成就表现在纤细精巧艳丽中,能得古朴淡雅的意趣。所以前人评价认为,其人物“发翠毫金,丝丹缕

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神采生动,虽(周)昉复起,未能过也。” 山水则是“赵伯驹后身”。代表作品有《玉洞仙源图》、《桃源仙境图》、

《剑阁图》、《兰亭修禊图》、《春夜宴桃李园图》、《金谷园图》等。他也能作水墨写意人物和白描人物,作品如《羲之书扇图》等。

沈周、文征明的学生、子侄及追随者很多,他们大都能诗善文,使吴门画派壮大成一股潮流,影响到以后明、清两代的绘画史进程。其中重要画家有文彭、文嘉、文伯仁、陆治、陆师道,王谷祥、钱谷、陈淳、周天球、孙枝等。

四、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水墨写意的花鸟画,经过林良、沈周、唐寅等人的努力,在明代得到空前发展,继之者陈淳、徐渭又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徐渭,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

陈淳(1483—1544 年),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人。文徵明学生,擅长画米家山水。他的水墨写意的花鸟画,一变传统的奇花怪石异鸟珍禽,而为庭院中常见的花木、并赋予它们以超然绝尘的人格理想。在造型上严于剪裁,虽为折枝,而给人以完整印象。在使用水墨上,“浅色淡墨之痕具化”,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感。代表作品有

《葵石图》、《红梨诗画图》等。与陈淳同时的陆治(字叔平)也是文氏学生,亦善花鸟。稍后的苏州画家周之冕字服卿,号少谷,在花鸟画法上开创了“钩花点叶”派。

徐渭(1521—1593 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等,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幼颖慧,学书学剑,心怀远志。然 20 岁考取秀才之后,连续八次参加乡试不中。兵部右侍郎胡宗宪总督东南沿海抗倭时,曾延至幕府,献谋献策,参与机密。后胡宗宪因严嵩案发败落。徐渭精神受到刺激,旧“脑风”病复发,数次自杀不死。因疑心击杀继室,入狱七年。出狱后贫病交加,寂寞中死去。徐渭一生,遭际坎坷,怀才不遇, 有托足无门之悲,曾有题《墨葡萄图》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正是其心境的写照。故其书画,有一种兀傲不群之气,令世俗骇目,在当时得不到赏识,死后则身价愈来愈高,直到今日。他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如《石榴图》,题诗云:“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又有《黄甲图》,在败荷下,画了一只螃蟹,题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在《墨花图》卷里,泼墨画各种花卉,其中一段画萱花荆棘上栖一白头翁,题诗云:“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他不独在技巧形式上对写意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诗、书、画的紧密结合上亦为人称道。

五、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

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今上海市)人, 35 岁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到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以太子太保致仕。他虽然官运亨通,很少波折,但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家中度过的。

有较多的空闲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以及观摩、收集、鉴赏古书画,成为著名的画家、书家和鉴赏家。董其昌擅长山水画,渊源董、巨,以黄、倪为宗, 讲求笔致墨韵。所画山水清润秀逸,烟云流动。由于他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广泛的交游,使他在当时的画坛成为领袖式人物,其书风、画风和理论观点影响到整个清代。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与莫是龙(字云卿)、陈继儒(字仲醇)分不开,归纳起来有:(1)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六法”中“气韵生动” 是自然天授的,但可以从读书行路中获得。(2)主张学习绘画要以古人为师, 进而再以天地为师,反对从近人问途径。他所说的古人是指荆、关、董、巨, 近人指浙派画家。(3)提倡“士气”,反对“作家气”。以写字的方法去作画, 去掉甜俗蹊径,即是“士气”。同时把绘画创作看作一种娱乐活动。(4)“南北宗”论。认为中国山水画从唐代开始分为两派,一派是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传为赵干、赵伯驹、赵伯骕至马远、夏圭,是为北宗;另一派是王维开创的水墨画山水,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氏父子,以至元四家到沈周、文征明,是为南宗。贯穿这一派别划分的主要思想是,推重水墨或加浅绛的山水画,贬斥工笔青绿设色的山水画;推崇文人画家,贬斥工匠和职业画家。创作方法上,主张有类佛教禅宗中南宗的“顿悟”,反对北宗“渐悟”。“南宗”到清代演变成“正宗”、“正派”。凡学画者,首先要认“宗”,再决定从何入手学习,否则便是邪道。“南北宗”论抓住一些历史的表象和未经证实的派源分流,是违反历史真实的,其重南贬北,带有严重的士大夫偏见。

董其昌所在的松江地区,有一批画家称为“松江派”(华亭派),重要画家有莫是龙、陈继儒、沈士充、赵左等。由于董其昌的影响,逐渐取代了吴门画派的地位。

六、南陈北崔和曾鲸的人物肖像画

陈洪绶(1595—1652 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从兰瑛(1585—约 1664 年,字田叔,钱塘人)学习绘画,后自立成家。所绘山水、花鸟,富有装饰意味,而人物画在明末清初有着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人物画线描继承李公麟的传统,细劲圆润转角多方折,衣纹组织不依自然形态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安排以达到审美的理想。造型则躯干伟岸,面部夸张,因而奇特。为周亮工所作《归去来图》, 画陶渊明解组归田,享受田园安静生活,含有规劝周不为清王朝效力之意。为沈题作《隐居十六观图》,表达了当时士大夫对生活的态度。《升庵簪花图》则歌颂失意文人,玩世不恭。他还为不少书籍作插图,刻为木版流传, 有《西厢记》、《九歌》等。另外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为中国版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装饰的风味和造型的夸张,形成独特的风格面貌,到今天仍受到画家们的高度赞赏。

与陈洪绶同时齐名的北京画家崔子忠(?—1644 年),字道母,亦擅长人物画时号“南陈北崔”。作品有《洛神图》、《云中鸡犬图》、《张东华像》等。明亡,走入土室不出而饿死。另有丁云鹏,字南羽,安徽休宁人, 善长画佛、道人物,风格独特,董其昌认为“三百年来无此作手”。作品有

《玉川煮茶图》、《五相观音图》等。

曾鲸(1568—1650 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寓居南京。擅长人物肖

像画,“如镜取影,妙得神情”,“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他的肖像创作继承了王绎的构思特点,同时也学习了民间画师的“写真”方法,是对中国传统的肖像画的发扬。作品重墨骨,面相先以淡墨勾勒五官轮廓,然后以色彩层层晕染,使之具阴阳凹凸之形,以达神形逼肖。衣纹则往往寥寥数笔,得意而已。每一幅肖像,他特别注重研究人物的姿态,以及布局的空间安排,从而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不止于形似传真,且令人玩味不已。作品有《王时敏像》、《葛一龙像》、《张子卿像》、《胡尔慥像》等。曾鲸的弟子及追随者有张琦、谢彬、顾见龙等,皆以肖像画为主, 被称为“波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