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外,著名的画家成批涌现;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作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 随着佛教的传播,宗教绘画也乘势兴起,这些都是其发展的标志。

一、划时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

汉代以前,画家的名字很少被史籍记载下来,这是因为绘画创作是由地位低下的工匠们来担任。随着绘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并且认识到它的宣传教育的作用,逐渐就有有身份地位的人、甚至帝王本人,也参与到绘画的创作行列中来。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于是才被载入史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其中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画迹可考的著名画家。

顾恺之(346—407 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今属江苏)人,曾在大将军桓温帐下任参军,后官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艺,为人“好谐谑”, “率直通脱”,有“才绝、画绝、痴绝”美誉,时称“虎头三绝”。他是宗教壁画家和人物肖像画家,曾在江宁(今南京)瓦棺寺画维摩诘像一堵,在揭幕时他当众点睛,“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可见他的艺术在当时引起的震撼之大。评者谓他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亡言之状”,即不唯形似,而且神肖。他为裴楷画像,“颊上加三毛”,“觉神明殊胜”,表明他善于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他特别注重描绘人的眼神,往往很长时间不点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眼睛)之中”。他的作品线条用笔,属于“密体”,特点是“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引文均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他同时还是绘画理论家, 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虽均为后世摹本,但可作为探讨他的艺术成就的参考。

《女史箴图》卷(今藏英国大英博物馆)是根据晋人张华《女史箴》而创作的,以歌颂古代贤德妇女,为后世鉴戒。作品绢地设色,共分九段,图文互见。首段“婕妤挡熊”,冯婕妤挺胸趋前,勇敢果毅,神态自若;汉元帝突然受惊,举止失措,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对比鲜明,准确地表达了故事的内容,很有艺术感染力。其余段落,大率类此。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图中洛神和曹植反复地出现,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和其他人物一起都统一在山水背景之中,有类今之连环图画。作品为绢本设色,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人物比例适度,之间顾盼有情,山水树石画法古拙。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是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和接近六朝画风,故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二、谢赫和绘画“六法”论

魏晋南北朝时代在绘画的创作理论总结、作品的评论上,较之前代再不是只言片语了,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专门的著述。这是一种开创,

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画论品评著述除顾恺之外,还有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和陈姚最

《续画品录》等。

谢赫本人是一个画家,长于人物肖像画,作品今无存,而留下的《古画品录》一书,使之名传不朽。该书对前代 27 个画家的艺术进行了品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美学观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绘画批评史论著作。序言中提出的“六法”论,也是对我国绘画创作所作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 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古画品录》和《续画品录》,是与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同一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艺思想。

三、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

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石雕或泥塑造像以外,还有大量的壁画。在新疆拜城东约 60 公里的戈壁悬崖下

的克孜尔千佛洞,现存 236 个洞窟,其中有早在 4 世纪开凿的。壁画主要内容以佛本生故事为主,也有说法图和佛传图。如《尸毗王本生》、《须阇提太子本生》、《睒子本生》等。人物情态表现不大明显,但能表达故事的生动情节,其艺术风格则明显地体现着犍陀罗及当地民族和中原地区三种文化的融会,同时也有着早期绘画古拙粗犷的作风。新疆地处我国领土西陲,是佛教及佛教艺术传入中原的首道门户,早期壁画形象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的绘画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甚至还受到罗马基督教艺术(如带翼的天使形象)影响,是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凿于 366 年(符秦建元二年)或更早,之后一直到元

代,都有建造,现存洞窟 570 余个,壁画约 6 万余平米。早期北魏、西魏的

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如 245 窟的《摩诃萨埵本生》图,在一幅画面中,描写摩诃萨埵舍身饲虎得道的全过程,突破时空局限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气氛悲壮。257 窟的《鹿王本生》图,曲折的情节安排得非常严密。和新疆早期壁画不同,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在形式技巧上, 更多地具有了中原地区的风格,可明显地看到对汉代壁画的继承。此外麦积山石窟等处也存有不少这一时期的壁画。

墓室壁画在这一时期主要发现地有:甘肃嘉峪关、云南昭通、新疆吐鲁番、江苏丹阳和南京、吉林集安等。壁画的内容较之前代,增多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并以独立的画幅出现。如嘉峪关魏晋墓的壁画砖中对放牧、屯垦的描写,反映出河西地区的生活特点。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的砖刻线描《高逸图》,刻绘有稽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玲、阮咸、荣启期八个文人坐像。人物之间,以树木间开。无论线描的技巧、构图的方法,还是人物神态的刻画、树木的画法,都超出了前代墓室壁画的高度,而题材的选择, 更是新颖,这与当时著名画家的创作技巧与风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