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墉经商先义后利

在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单纯地轻“利”,甚至认为“义”也是“利”,而且是一种长远的、更大的利。这种宏阔视野下的清醒认识,在清代晚期著名徽商胡光墉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胡光墉,徽州绩溪人。因为他拥有一颗大义之心,做到了“先义后利”,所以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一代商圣”。

胡光墉首先以国家大义为先,他认为,作为一个商人,如果只想着为自己赚几个钱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只有国家安定,商人才可能做生意。因此,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左宗棠为国家和民族做了很多好事。

胡光墉向左宗棠提出买洋枪洋炮的建议,左宗棠听后开始并为认同。但胡光墉确信,自己的建议是对国家有利的,是能够帮助左宗棠的;而且他认定左宗棠是一个为国家尽忠效力的大将,自己帮助左宗棠做事,就是在给国家效力。因此,胡光墉坚持了这个建议。左宗棠后来让胡光墉负责采运。

凭借办洋务的精明,胡光墉来往于这些洋行之间,精心选择,讨价还价,大批军火得以转运西北,仅1875年在兰州就存有从上海运来的来复枪“万数千枝”。这些洋枪洋炮,在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力于枪炮者居多。”

左宗棠对于胡光墉在上海的采运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一份奏折中,竭力主张对胡光墉进行奖叙,要求破例给胡光墉赏穿黄马褂以示恩宠。清代朝廷经过一番议叙,批准了左宗棠的请求。

胡光墉还替左宗棠筹措军饷。在当时,清代朝廷国库不宽裕,打仗要花很多钱,很多时候,都是胡光墉支援。他替左宗棠买粮食,买马料,而且他很早就介入药业,但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保证左宗棠效力国家。

在当时,胡光墉发现左宗棠的部队一出征,士兵就水土不服,发生疾病,于是主动跟左宗棠讲,自己要开个药厂,就叫“雪记”,因为他的字叫雪岩,专做部队所需的药,而且是白送给部队,不要一分钱。

左宗棠很感动,但也很不明白,就问道:“这样一来,你不是亏了吗?”

胡光墉说:“亏就亏了,有亏才有赚,有赚才有亏。”

胡光墉不是说白话,而是说到做到。他不但长期给左宗棠的部队供应药品,而且还施给老百姓,因此,他的名声就很好。后来雪记药厂演变成为胡庆余堂,并使得胡光墉一生留名。

胡光墉最了不起的大义之举,就是帮助左宗棠平定了疆乱。当时在外国势力的操纵下,一个叫阿古柏的酋长起兵叛变,要把新疆,独立出去,左宗棠力主出兵平定叛乱,收复新疆。

当时国库空虚,无力打仗,慈禧太后同意左宗棠出兵新疆,但军费要先自己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胡光墉以自己的钱庄做担保,再次向外国银行贷了一笔巨款,全力帮助左宗棠,最后终于收复了新疆。

左宗棠由于胡光墉的帮助,成功收复新疆,再次上奏清代朝廷给胡光墉请功。清代朝廷封胡光墉布政使衔,从二品文官顶戴用珊瑚,赏穿黄马褂。人称“红顶商人”。

胡光墉通过帮助左宗棠来替国家做点事,而在帮助左宗棠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这就是说,他成功的关键是先想到义,然后才想到利。

胡光墉不仅以国家大义为先,也将诚信视为商人的必须坚守的义德。他经商讲究诚信,能够从朋友的角度出发,“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绝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有一次,一个人神气活现地来到了胡光墉的当铺,对着伙计喊道:“哎,叫你们老板出来,我有最好的东西要寄在你们这里,我这是商代的古董,可能连你们老板都没见过。”

伙计拿过去一看,真的是很少见,看来看去就觉得真的是商代的古董,于是就问当多少钱。那人一口咬定300两,否则他就去别的当铺去当。伙计赶紧给了他300两银子。

那人临走还说:“今天是因为急用,才当这么少,否则1000两我也不当!”

事后,伙计越想越不对,于是就请了很多人来看,人们看了都说是假的。这个伙计就向胡光墉报告自己的过错。

胡光墉说:“没有关系,人总会出错,错就错了,没什么大不了。”他停顿了一会说,“这样吧,你给我开10桌,把我们这里的名流士绅,有钱人都请来吃饭,告诉他们我们有一个商代的很珍贵的古董要给他们欣赏。”

伙计忍不住问:“我们上当了,还要别人上当吗?”意思就是我们被骗了,还要骗别人吗?要讲良心。

胡光墉板起脸来,说道:“你跟我这么久,还不知道我的为人。”

伙计不敢再说,只好照办。

宴请的那天,大家都来了,兴致很高,边吃边等着看古董。只见一个职员小心翼翼地从二楼捧了一个古董下来,走到一半,失足摔了一跤,那个珍贵的古董当场就打破了。

所有的人都叹息:“好可惜啊,这么珍贵的古董,为了给我们看,居然摔破了。”

胡光墉说:“没有关系,这是我们不对,让大家没的可看,大家吃完好走,回去休息。”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传到了那个当东西的人耳朵里,他就拿了300两银子,找上门来说:“我现在还你钱,你把东西给我。你要是拿不出,今天没有1000两,不要想能够了结。”

胡光墉二话不说,先让人验收了银子,然后吩咐人把那个古董拿了出来,交给了那人。那个人整个脸都变色了,一直说“怎么会这样!?”

胡光墉冷静地告诉他:“我摔破的那个比你的还假。”

那个人灰溜溜地跑掉了。

还有一次,胡庆余堂的紧俏药“虎骨追风膏”断货了,于是,经理余修初就找到专管药材的邹文昌问清原因。

邹文昌说:“‘虎骨追风膏’的主要原材料是虎骨,而虎骨现在又断货,所以,我建议用豹骨代替虎骨。”

余修初一听,坚决反对,他说:“这怎么行呢?你这不是想砸了胡庆余堂这块招牌吗?”

邹文昌说:“做生意嘛,要懂得变通,我们用豹骨代替,先满足一下市场等虎骨一到,马上就换用虎骨。”接着,拿出胡庆余堂的信誉来威胁余修初说,“不然别人会把咱们胡庆余堂看扁的。”

见余修初的思想有一点儿动摇了,邹文昌趁热打铁道:“豹骨的药效也差不到哪里去,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你知我知,别人绝对不知道。”

听他这么一说,余修初也动摇了,于是邹文昌趁机生产出了假的“虎骨追风膏”。

胡光墉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认为邹文昌伤害到了胡庆余堂的声誉,决定严肃处理。胡光墉把店里的所有人都叫到大厅,当众辞退了邹文昌。并当场写下了“戒欺”堂训,还在店里挂了一些条幅,诸如“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因为“戒欺”的堂训,胡庆余堂的伙计再也不敢有一点点的欺骗行为了。

后来,胡光墉还将自己在胡庆余堂的办公室取名为“耕心草堂”。其用意十分明显:田要耕,地要耕,心田更要耕,只有常耕心田,邪念、欺骗这些杂草才不会滋生,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商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胡庆余堂成为了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民间一直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之说,它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交相辉映,深受广大顾客的信赖。胡光墉本人也因此赢得了“江南药王”的美誉。

时至今日,胡光墉所制订的这些经营规则,仍被胡庆余堂的后继经营者们认真遵守。而胡庆余堂“戒欺”的堂训,还被现今的国药界誉为药业座右铭。

胡光墉以义取利,重视长远之利,既体现了他对我国传统伦理原则的恪守,又反映出他对“义”、“利”辩证关系的深刻领悟和具体把握,从而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弥久不衰的声名。

[旁注]

徽商 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时期,成长于唐宋时期,盛于明代,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我国十大商帮之一,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清代晚期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清代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布政使 古代官名。明代沿元代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

余修初 谱名世本,浙江宁波府人,老家在庄桥米路庵余家。被聘去杭州府任胡庆余堂“首任阿大”前是江苏松江府余天成堂药店的“阿大先生”,也是该药店的股东之一。在胡光墉创建杭州胡庆余堂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位得力助手,这人便是“首任阿大”余修初。

[阅读链接]

有一个老家在湖南的军人打仗到杭州时,把钱存在胡光墉的阜康钱庄里面,并且不拿存折,让钱庄给他保管。结果一年之后他战死在沙场。军人的同事来到钱庄说军人已经阵亡,临终时托他把存款寄回老家去。

胡光墉二话不说,把所有资料都调了出来,连本带利息算得清清楚楚,并且主动提出可以替他转回老家。

这件事情,使得胡光墉和他的钱庄一炮而红,胡光墉的诚信赢得了大家的信赖,钱庄、当铺越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