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守义暮夜拒礼

东汉时期,儒学的至尊地位进一步加强,人们普遍重义轻利。虽然嗜利之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也有很多人身体力行,以“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杨震就是其中之一。

杨震,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他出身贫寒,少年时代聪颖的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是“关西的孔夫子”。

杨震多年客居于湖县,一边读书一边教书。州郡的官员久闻他的德才,曾多次召他出来做官,但他一心向学,所以都被他谢绝了。

杨震50岁那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他贤明,特地举荐了他,使他通过秀才科目的选拔,先后4次提升官职。后来调任东莱太守,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都很感激,心里记着他。

杨震早在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了一个才华出众的后生,名叫王密,便向朝廷举荐王密当了昌邑县令。

王密在县令任上一干好几年,都没有升迁。他每每想到那些自己的同窗,一个个都有了更高的职务,心中实在不甘。有一天吃饭时,和夫人提起这事,感慨地说:“唉,谁叫我的命不好,没有后台呢!”

王密的夫人说:“话不能这么说呀,没有后台,不会自己去寻找吗?”

王密说:“我去哪里找呀!”

夫人说:“现在的东莱太守杨震,过去不是和你的交情不错吗?昌邑就在东莱的管辖之内呀!”

王密说:“杨震?是啊!过去就是他提拔我的呀!你不提,我还忘了。他升为太守,我还没去祝贺呢!”

夫人说:“就是!他现在是太守,又和你说老交情了,你只要带些重礼去拜访他,还愁每机会高升吗?”

王密一听,笑着说:“嘿呦,夫人说的有道理!来来来,我敬夫人一杯。”

夫人摆摆手说:“敬酒就不必了,你还是准备一份厚礼,去杨震家一趟吧!”

王密说:“天都黑了,还是改日再去吧!”

夫人说:“天黑不是正好吗?神不知鬼不觉。”

王密说:“哎呀,夫人说得对,我这就去,这就去。”说完备了重礼,立即亲赴恩师住处。

这天晚上,太守杨震处理完公务回家,刚刚走到家门前,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手捧两条鱼,站在自己的家门前。老妇人见杨震回来了,赶紧上前说:“杨太守,您可回来了。”

杨震走近一看,说道:“哎呀,这不是王大娘吗,您找我有事?”

王大娘说:“杨太守,我儿子今天钓了两条大鲤鱼,特意让我给您送来尝尝鲜。”

杨震说:“哎呀,王大娘,您这是做什么!快拿回去吧!”

王大娘说:“杨太守,这只是两条鱼,您就收下吧!”

杨震说:“这怎么行,我怎么能白拿您的东西呢!”

王大娘说:“杨太守说的哪里话,当初要不是您抓住了偷牛贼,帮我找到了丢失的牛,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您知道,那头牛可是我们庄户人家的命根子呀!”王大娘双手递上鱼,接着说,“杨太守,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就收下吧!”

杨震说:“大娘,心意我领了,可这鱼我是不能收的。作为这里的太守,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我的职责呀!”

王大娘说:“杨太守,您要是不收下,这让我心里如何过意得去呀!”

杨震说:“大娘,要是我收下你的鱼,那我的心里可就过意不去了。大娘,您不希望我心里难受吧?”他见王大娘还要坚持,就说,“大娘,现在天色很晚了,我送您回家?”

王大娘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家离这又不是很远,我自己回去就行了。”

杨震说:“大娘,那您路上可要小心啊!”然后目送王大娘远去。

王大娘走了一段路,回头看着杨震家的方向,由衷地赞叹:“杨太守,您真是个好官!”

杨震转身刚进了院子,就见仆人来报说:“大人,县令王密来访,他说是您的故交。正在客厅等着您。”

杨震一听,马上想起了这个人,就快步走向客厅。一番寒暄过后,王密见室中无人,从怀中取出10斤黄金,悄悄地对杨震说:“承蒙恩师举荐,学生才有今日,今天特备小礼,以报恩师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并说,“我推荐你,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并无半点私情。”

王密满脸堆笑,坚持地说:“我只是想报答大人的恩情,别无他意。”

杨震有些不高兴。他说:“我推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

王密虽遭拒绝,但仍然力争,说道:“现在夜深人静,这事无人知道,请您放心收下吧!”

杨震听罢,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声色俱厉地说:“你送金与我,人怎么会不知道?即使没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认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

杨震这几句话,说得王密羞愧满面,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行贿本是见不得人的,所以行贿者常常搞“隐贿术”,或是深夜叩门,或是节日暗访。恰恰这个时候正是考验一个人重“义”还是重“利”的时候。

杨震能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能够做到“慎独”,因而避免了暗室欺心、送者不拒,做到了将所有不义之财拒之于千里。可见,义利观正确与否,“慎独”与否,可视重“义”重“利”的试金石。

杨震后来一再升职,117年为太仆、太常,120年为司徒,123年为太尉。他为官20多年,公正廉明,不受私访,子孙粗茶淡饭,外出步行,艰苦朴素,始终保持了洁身自好、廉正无私的品格。

有人劝杨震为儿孙置办产业,他却不肯,并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杨震的“四知”之义成为了千古美谈,他的后人都以此为堂号,名称“四知堂”。“四知”也成为我国官吏以“义”自律的千古美谈。

自汉至今两千年来,杨氏后裔无不以杨震的做法为荣耀,无不为“四知”之“义”而自豪。出现了不少名流雅士,达官贵人,他们多以“四知”自诩,标榜自己信守大义。

比如杨震的第五十九代孙、明代的杨其贤,就把“四知”之义与医药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了一起,创制了“四知堂”药酒。他施舍乡里,救助苍生,造福社会,使“四知堂”药酒成为古代儒家“行仁义”文化忠诚的传播者。

[旁注]

弘农 是自汉代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迁移。汉武帝置弘农郡时,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置县为郡治,也称“弘农”,是弘农县之始,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的黄河沿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

王密 东汉时期山东昌邑县令,是他的恩师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他曾经在夜晚怀揣黄金送与杨震,被杨震拒绝,并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这四知进行规劝。王密受到谴责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史称“暮夜却金”。

太尉 秦汉时期朝廷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东汉时期太尉实为丞相。

[阅读链接]

杨震曾经屡屡忠言直谏,上书皇帝,指陈朝政得失,痛恨奸佞当权。后因诬以不轨,于是饮鸩而亡。百姓无不为之落泪。汉顺帝刘保即位,杨震冤情得到平反昭雪。汉顺帝降诏,升杨震二的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

据传说,在杨震入葬前10多天,有大鸟高丈余,飞来停在杨震灵前,不停地抬首低头,凄厉悲鸣,泪下沾地。直至葬礼结束,方才飞去。汉顺帝感动不已,下诏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