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义为先——正义而行
秦汉时期确立的儒家义德思想,至唐宋时期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尽管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言利思想主张日见抬头,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批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念的士大夫阶层兴起。
这时出现的以王朝命运和天下苍生为大义的人,如大义无私的李义琰、勤于律己的杜暹、以义取利的宋清、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和多行义举的苏轼,堪称时代大贤。他们的义行义举,成为此时言利思想的坚定抵御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重义轻利价值取向的发展。
李义琰大义无私欲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言利思想日见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唐代一批士大夫,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儒家义利思想,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义情怀。李义琰就是其中之一。
李义琰是唐代魏州昌乐人,就是现在的河北大名。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622年唐代首届科举考试科考,他位列第三,是古代科举史上第一位探花。中进士后,任太原尉。
当时的太原都督叫李勣,他手下属僚官吏都惧怕他的威势,唯命是听,不敢多言半句。而李义琰认为,做人应该真诚,对上对下都应该仗义执言,因而常常当庭与他争辩是非曲直。李勣反而对他的正直敢言的气节很是赞赏。
唐高宗李治的麟德年间,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多有政绩,有“能吏”之名,朝廷于是提拔为司刑员外郎。
李义琰博学多识。唐高宗每有事要征求意见,李义琰都畅所欲言,所言有智谋有见识,常常切中要害。循例升为中书郎,后来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
唐高宗第六子李贤,在胞兄李弘去世后继立为皇太子。李贤不仅容止端雅,而且才思敏捷,但自立储君后与母后关系紧张,后来以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再后被逼自尽,谥以“章怀”。那些怀恨李贤的人手舞足蹈,弹冠相庆,然而但李义琰却不以为然。
李义琰认为,自己身兼太子右庶子,属于太子宫官,有教导太子之责。对于李贤之死,他独自把过失归于自己,常常难过得暗自落泪。
王公大臣们见李义琰总是为这件事自责、难过,都说他心地善良,胸怀道义,是个有忠义之心的人。唐高宗见李义琰既有才能又有义德,就让他做了宰相。
李义琰当宰相的时候,唐高宗因为患头风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也正因为此,武则天的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有不少大臣也开始倒向她这一边,想让武则天执政。
耿直敢言的李义琰似乎并不买武则天的账。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诏叫武则天管理朝政,李义琰据理力争,高宗才放弃了这个打算。
后来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为唐中宗李哲摄政,684年又因中宗不顺从而将其废黜,改立另一亲子唐睿宗。唐睿宗垂拱年间,朝廷想召回李义琰任怀州刺史。但李义琰自知先前曾阻止武后摄政,已得罪武后,就没有应召。
李义琰身居高位,平素生活都过得十分节俭,穿的是一般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房子也是又旧又简陋,连一般官员的住房都不如。
李义琰的弟弟、岐州司功参军李义琎见哥哥身为一朝宰相,日子却过得如此寒酸,心中实在有些不忍,于是劝他重建一所新宅。可是不管怎么劝,他就是不同意。过了些日子,李义琎又去劝他,他还是不答应。
李义琎见哥哥如此固执,就决定自己来替哥哥操办此事,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背着哥哥买了建房的木料,选好了地点,准备大兴土木扩建相府。
李义琰知道此事以后,连忙出来阻止,对弟弟说:“我侥幸担任了宰相,已是感到十分惭愧,常常觉得自己不太称职。如若再兴建豪华的宅第,贪图舒适安逸这个小利,这不是有很好的道德,只会招来灾祸,到头来是适得其反。”
李义琎不以为然,说道:“如今从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员,哪家没有高楼大院?你身为堂堂宰相,却住着如此低矮狭窄之房,岂不是不合情理。”
李义琰听了,仍心平气和地说道:“人生在世,生活不可能都尽人意,合不合情理关键是一个‘义’字。为人应该以义为先,在品格上追求完美。我为一朝宰相,身为百官之首,倘若迷恋享受,贪图安逸,岂不失去了为官应该遵守的大义,丢掉了做人的美好品德吗?”
李义琎见哥哥如此坚决,又言之有理,劝其建房之事,也就只好作罢了。后来,建房用的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李义琰后来因有足疾,请求退隐,唐高宗批准了,并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荣衔。李义琰即将在东都洛阳附近退隐,很多官员在城门外设宴为他饯行,时人称场面堪比当年汉朝疏广、疏受叔侄的欢送会。
李义琰晚年病故于一丈方园的小屋里。唐高宗闻听此事,叹息不已,下诏书建造殿堂,用以安放其灵位。
李义琰一生秉持为官、做人的大义,敢于直言,胸襟坦荡,心地善良,清廉俭省,不营家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完美的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名垂史册。
[旁注]
探花 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唐代科举时出现的第一个探花是李义琰,也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探花。但唐代没有“探花”之名,作为第三人的代称,它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员外郎 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代于尚书省24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在唐代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
中书郎 古代官名。三国时期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唐高宗龙朔间一度改称“司文郎中”。其下设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宋代沿置,掌修纂“日历”。
司功参军 古代官名。即司功参军事。两汉时期郡僚佐有功曹史,历代同。北齐及隋代初称功曹参军,隋文帝改司功参军,炀帝改司功书佐。掌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
银青光禄大夫 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时期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时期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时期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阅读链接]
唐代首届科举考试科考于622年举行,4名进士之中,孙伏伽名列榜首。说来也巧得很,紧随孙伏伽之后的三名进士,是陇西平民子弟李义琛、李义琰兄弟与从弟李上德兄弟三人。
居于榜首的孙伏伽,是古代科举史上自有进士科以来有名可查的第一个状元,当然也包括第二名的“榜眼”李义琛和第三名的“探花”李义琰,但当时这些名称都还没有正式产生。不过这几个人都可以称为后世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