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汰黄金难换腐儒心

与于谦相比,明代李汰遵行儒家重义的道德原则,是一个以清廉为大义的官员。正如试金石可以试出黄金的成色一样,黄金则试出了李汰作为一个儒者的清白与高洁。

李汰是明代湖北蕲水人,文章颇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虽身居要职,在钱财面前毫不动心。

明成化年间,有一次,李汰受命到福建主持秋闱考试。他到达福建后,许多考生纷纷打听他的住处,希望能打通关节进行贿赂,但都未得其果。

一天夜晚,守门的人忽然进来向李汰报告:“大人,外面有个来人说是您的同乡,想要见您。”

李汰很感诧异,自己的同乡确有张某,但素无来往,已经10多年未见了,深夜拜访,不知有何要事。于是示意守门的人让张某进来。

张某进来后,先是叙旧,随后四顾无人,从怀中取出两锭各10两的黄金,双手捧到李汰面前,直言道:“我有一小儿,今年参加秋试,希望你看在同乡面子上,给照应照应。”

李汰听了同乡的话后,便面带微笑诚恳地说:“你我同乡,有事拜托我,按理说我不应当推辞,但此事违背了一个主考官的原则,我万万做不到。”

张某坚持要李汰收下,就说:“您是主考官,小儿的前程,全在您一句话。区区薄礼,请您就下,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李汰说:“依我看,你还是让贤侄回去好好书读吧,不要尽想着走捷径。将来有了本事,自然会通过考试,有所作为的。”

张某一再要送,李汰坚持不收,并端起了茶杯,示意送客。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讲究“礼尚往来”,相互馈赠礼品表达心意非常普遍。有的官员在人情面前,往往心软面慈,难过人情关。而那些来请托办事之人,常常顶着同乡、同学、故知的名号,打的是感情牌,仍是要利用官员手中权力为自己牟取好处。

李汰非常清楚,张某就是打着这种“礼尚往来”的幌子,实际上做的是权钱交易的买卖,他送的是厚金重礼,为的是主考官手中权力所带来的丰厚利益。自己一旦被收买,就会完全失去了考试的公平原则,最终损害的是众多考生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李汰认为,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不能让私人感情干扰公务。于是,他让守门人找来一大块木匾,饱蘸笔墨,在上面奋笔写了一首拒贿诗,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和守门的人一起,搭上梯子,连夜悬挂在科场的门楣之上。

第二天,人们看见在科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上面还有一首题诗,线条刚健有力,笔法气势磅礴。诗写道: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仙神。

这首诗写得正气凛然,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主考官李汰本人的态度。表现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铮铮硬骨。人们看后,个个拍手称快,都说主考官是个公正的人。

良心金不换,贪欲鬼神知。那个送礼的张某,本想在找机会再贿赂李汰,但看到这块大匾后,真是又气又羞,只好改变主意,揣起黄金回老家去了。

古人拒绝贿赂的方法很多,有的厚谢婉拒,有的题文自勉,有的明牌警告,有的棒打送礼,这些方法都很有效,也一直为后人赞颂和学习。这些拒贿方式,其实关键是自己要树立以义为美,以利为耻的人生态度,才能始终保持一颗洁净之心,做到干净干事,清白做人。

李汰以诗拒贿,并明示于人,表明他在道义和利益面前,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丢失正气,不被黄金迷住心窍,在公务往来中抱节自守。

李汰虽然在诗中自称“腐儒”,但这种“腐儒”作风与当时有些考官的“机灵”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尤为珍贵,更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旁注]

秋闱 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8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门楣 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阅读链接]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4级。院试是州县级的,考中了称为“童生”,“秀才”。乡试是省级的,考中了称为“举人”。会试是国家级的,一般是乡试的第二年8月在京师进行,一般录取300人,中者为“贡生”。

殿试是皇帝直接考,一般分三甲,一甲有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统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所以,一般说某某人是进士及第,那肯定是殿试前三名,学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