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员外不发不义之财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义利冲突成为商业活动中常见的问题。而明代末年一位不出名的山西商人张员外,能够谨遵儒家“以义取利”的传统,创造了非同一般的人生。
张员外在嘉湖一带经营粮食生意。他虽然不是巨富之人,但在义与利的问题上,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
张员外反对以卑劣的手段骗取钱财,做到了“利信义出,先予后取”。作为一个小小的山西商人,他同样鲜明体现了晋商群体“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有一年大灾,嘉湖一带农业歉收,城里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存积起来,待价而沽,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很多都没米吃,引起了很大的恐慌。朝廷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及时回复和拨粮。
张员外看了这个情形,很是忧虑。有好几次,在夜深人静之时,他都听到大街上传来孩子喊饿的哭叫声。那一阵阵的哭声,撕扯着张员外的心,使他彻夜难眠。
为了让人们有米吃,张员外毅然决定: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
这一天,张氏米店外竖起了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为救灾荒之危,本店所有存之米,一律半价出售。”还在下面用括号括进“赊现均可,歉赊丰还”8个字。
人们听了这个消息,纷纷拿着大兜小袋,蜂拥来到张氏米店。米店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张员外吆喝伙计抓紧忙活,有现钱购买的,有赊账开据的,人声鼎沸。张员外和伙计们个个忙的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凡是来到张氏米店的人,没有一个空手回去的,都装满了手里的兜兜袋袋,个个快乐得不得了,心想这下可以吃上饱饭了,更是打心眼里感激张员外。
张员外又想到了那些极贫苦的人,他们没有钱买米,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偿还能力,也就没来赊米,现在仍然在挨饿。于是,张员外又掏钱办了一个粥厂,决定施粥济民。
张员外让粥厂负责人先统计一下贫苦人家的人数,据此制作餐券,然后贴出告示,让他们来领餐券。粥厂根据餐券的发放量,煮米为粥,按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
许多贫苦的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地回去,大家都称颂张员外是个“活菩萨”。
面对人们的赞誉,张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和赊米给大家,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米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员外不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渐渐用完了。但是,歉收带来的缺粮恐慌不可能马上平复,张员外心里十分焦急。
张员外想: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儿停止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自己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想定了主意,张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
张员外和夫人说:“现在我们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才是。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救人必须救到底!”
张员外的夫人生于大户人家,自幼知书达理。她自从和张员外结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她深知自己的丈夫虽是商人,但心地善良,崇尚节俭,勤奋上进。而她则深信丈夫的事业会有更大发展,所以深明大义,夫唱妇随。夫妻两人恩恩爱爱,举案齐眉,很是融洽。
贤德的张夫人听了丈夫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做主变卖,我还有许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
张员外听了,不住嘴地称赞夫人:“夫人,你真是通情达理,真是菩萨心肠啊!”
夫人笑笑说:“快别贫了。其实这些金银首饰我也用不着,都是浮产,放在那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现在,咱就去把值钱的东西找一找,拿出去卖了吧!”
于是,两人找出值钱的东西,拿到当铺换了银两,用这些银两继续做善事,直至饥荒的现象完全消除了,他们才恢复营业。
张员外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认认真真地算过一笔良心账的。
他想:自己这些年全仰仗嘉湖一带的百姓,是这里的衣食父母给自己带来了收益,挣了钱。眼下正当灾荒之年,正是自己回报他们的时候,只有救急赈灾,才能使自己赢得更好的声誉,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两者相比,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张员外放粮施粥,赢得了一方百姓的赞誉和信任,荒年过后,那些到过张氏米店接受救济的人,几乎都成了张员外的主顾,生意自然也日渐兴隆。
张员外的粮食生意越做越大,周围几百里方圆的地方,都有他的业务。随着收入的增加,他又扩大了经营项目,收益更加可观了。
张员外过世后,他的子孙延续了一代又一代,每一代家中也都有产业。而且由于良好的口碑传颂不断,官府也很重视,他的子孙中有不少人被官府赐予官职,管理地方上的市场。人们都说:“张员外当初救济受灾的人,这些都是他老人家所积的德啊!”
张员外这种“为义让利”的宽阔胸怀,足以让那些短视的商人无地自容。而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甚至是损己利人的做法,在大灾之年是极为罕见的,也为所有商业经营者树立了榜样。
[旁注]
晋商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晋商强调对待顾客要以诚相待,讲信用的商人占据主流。
口碑 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传统意义上的口碑主要是指非商业的相关个人间关于产品和公司的面对面的交流,由于多发生于亲戚朋友等强关系人群中而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口碑传播”被广泛应用于营销推广中。
[阅读链接]
“主顾至上”是晋商在长期商业实践中积累的一个重要理念。主顾对于商人,犹如观众对于演员,没有观众,演员无从谈起。在任何情况下,主顾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商号靠什么来争取和吸引顾客呢?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
晋商普遍认为,商人经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追逐利润,但若把取利放至首位,按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不免会采取不义手段,坑害顾客,赚黑心钱。顾客吃了一回亏,便不会再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