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集大义于一身
义是儒家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成为做人的最高标准,我国传统文化无不把义作为道德的核心内容。三国时期关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忠义之人,是集大义于一身的典范。被后人尊称为“义帝”,是儒家“义德”的完美形象。
关羽,三国时期的名将。他的“义”,是报国安民的为臣之忠义,是交友之道的为友之恩义,是济困扶危的为人之侠义。
在儒家看来,“义”以“忠”为先。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关羽对刘备,对汉室十分忠诚,表现为报国安民的为臣之忠义。
关羽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四起,群雄纷争。他在未投靠刘备之前是一个落难之人,拥有一身武艺。他先准备投靠汉鲁公之后幽州太守刘焉,这说明关羽一开始就打算投于汉献帝帐下。
关羽对刘备、汉室的忠义主要表现在降曹前后。
在当时,汉献帝名存实亡,而刘备代表了汉室宗族,所以关羽提出“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他降曹后,尽管曹操为了笼络他,送金银器皿及美女、锦袍、赤兔马等,用尽一切手段,但最终还是不能笼络关羽忠“汉刘”的心。
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封其为“寿亭侯”,关公执意不受。后曹操在“寿亭侯”前加一“汉”字,关羽才拜受。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对曹操的厚恩下拜致谢只有一次,那就是曹操赠给他赤兔马,原因只是“此马日行千里,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这使“曹操愕然而悔”,也使得人们对关羽的忠义更加钦佩。
其实,关羽投靠刘备,也是因为刘备宽仁厚道,不弄奸诈,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与关张又有深厚的友谊,重义气,轻富贵。刘备具备“德”这个条件,就可以做皇帝,因此关羽最后择明主刘备就不足为怪了。
关羽为友之恩义表现为重承诺,轻生死,义不负心。从刘、关、张结义开始,直至刘、张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双双以死殉义,切切实实地履行了他们三人在桃园结义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的誓言。
刘、关、张徐州兵败之后,关羽保护刘备家眷被困土山,张辽来说降时,关羽说“吾今虽处死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可见他后来降曹非求苟活,而是为了保全大哥刘备的两位夫人及桃园之盟。
关羽降曹之后,曹操为收买其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待如上宾,对关羽恩宠优待有加。但关羽不为所动,他的信念是“君知我报君,友知我报友”,具有极浓的封建报恩色彩。
关羽由于曹操对自己有恩,因此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来报效。而在华容道上,这个义重如山的大英雄关羽,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面对曹操的苦苦哀求,不顾触犯军法,把曹操放了。
当然,如果依照当时的政治标准来看,放走曹操是敌我不分,站错了立场,但如果以民间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这是义不负心。
千百年来,对于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的义士,人们交口称誉,反之,对忘恩负义之徒,人们无情谴责。与关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代的吕布,他先因董卓赠金银珠宝、赤兔马,而杀了义父丁原拜董卓为义父,后又为貂蝉而杀了董卓,在兵败被擒后还试图投降曹操。吕布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之徒,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此,关羽虽然“义释曹操”,看似失节,但并没有影响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反而更突出了关羽的性格,人们从心里原谅他,认可他。
可以这么说,关羽的重承诺、轻生死、义不负心,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的又一道德标准。
“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侠义,在民间被理解为急人危难,舍生忘死的品质;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慷慨行为;疾恶如仇,为天下除害的献身精神;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以及浓厚的大无畏精神。关羽为人的侠义,表现为济困扶危的大无畏精神。
关羽本不姓关,年少时力气最猛,难以约束,他的父母无奈之下把他紧闭在后园的一间空房子。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关羽启窗越出,闲步园中。
这时,关羽忽听墙东有女子啼哭,声音甚是悲苦,兼有老人的哭声。他感到奇怪,就顺着墙脚来到近前进行询问。
老者向关羽哭诉说:“我的女儿已经受聘于人,但本县舅爷看到小女有姿色,就要强娶为妾。我向他们告知实情,反受他们的叱骂,因此在这里父女相对而泣。”
关羽闻言大怒,仗剑径直来到县署,杀死县太爷和他的舅舅,然后外逃。关羽这种疾恶如仇的举动,够得上“侠义”两字了。
关羽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收买,终弃曹归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刘将军厚恩”,“誓同生死,不可背之”。但实际上,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是在穷愁窘迫不得势的境遇里,这就更显出关羽的侠肝义胆。
当时刘备颠沛流离,仰人鼻息,投在袁绍处。曹操可以给关羽高官厚禄,金银美女,而刘备没有办法给他。即使如此,关羽仍“新恩虽厚,旧情难忘”。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专注在那存亡未卜,穷愁窘迫的刘备身上,生则“不可背之”,死则“从于地下”。
关羽不管千里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去投奔刘备,表明他义重如山,不趋炎附势的难能可贵。这种济困扶危的侠义精神,体现出人民所喜爱的“患难与共,福祸共之”的性格光彩。侠义精神在另一方面是大无畏精神的体现。最能表现出关羽大无畏精神的是刮骨疗伤。
有一次,关羽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名医华佗前来为关羽治伤,他对关羽说:“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
关羽不同意把自己绑在柱子上,即伸臂给华佗医治,让他刮骨。在手术过程中,“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里帐外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由此可见,关羽“无畏”至极,就连“神医”华佗也不由得称赞:“君侯真天神也!”
关羽为臣、为友、为人,忠贯日月,义薄云天,很好地诠释了儒家“义德”的内涵。他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关羽,人们不但热爱他,更尊重他!
[旁注]
刘备(161年~223年),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汉献帝(181年~234年)。东汉时期最后一任皇帝,谥号“孝献皇帝”。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操(155年~220年),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缔造者,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他统一了我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白马之围 白马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滑县东北。200年,在官渡之战初期,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战法,解围白马,袭斩袁绍大将颜良的作战。关羽因功被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认为杀颜良帮了曹操的大忙,足以回报曹操的厚待,放弃了曹操的全部赏赐并留书出走,重归刘备。
华佗(约145年~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相传“麻沸散”、“五禽戏”为其所创。
[阅读链接]
关羽是一个很顾情谊的人。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到了华容道。由于这里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这时,忽听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拦住去路。原来是依诸葛亮的估计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500兵刀杀了出来。
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众人不禁为之惊呆。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