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大义创义庄
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科举制度的完善,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士大夫群体必然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应该说,“士大夫”这一阶层在宋代正式形成了。
宋代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道德使命感,这是范仲淹流芳千古的名言。这句话不仅概述了宋代士大夫的义利价值取向,也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即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与儒家“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思想如出一辙。
范仲淹的“忧乐”也就是儒家的“义利”,忧乐的先与后,境界不一样。先忧后乐,即儒家的先义后利,就是光荣的,而颠倒了位置,就是一种耻辱。范仲淹以儒家经义而致时用,在创立义庄一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范仲淹对设立义庄、资助族人一事已经深思熟虑。1049年,范仲淹调往杭州做知州。他拿出毕生大部分的积蓄,在故乡苏州吴县捐置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目的是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第二年设立义庄,开始以田租为资金来源,救济族众。这种善举感动天下,全国范姓族人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范仲淹为义庄制订管理章程,作为义庄运转依据。建立的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都有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义庄主要是周济宗族的,顾及乡亲和姻亲。宗族发放对象不论贫富,粮食、布匹、奴婢口粮、红白喜事及其他急难事宜,周济范围非常宽泛。周济对象特别照顾无经济收入的妇女,对再婚妇女并无歧视,义庄制订了相关的管理、监督规矩。
义庄的设立使范氏族人受惠颇多,他们每天可领米一升,每月可以领粮3斗作为果腹之资。每逢数九寒冬,他们可领取棉布一匹,以抵御寒潮侵袭。若逢红白喜事,他们也可从义庄得到相应资助,使人生大事得以圆满。义庄还修建许多新房,供给族人免费居住。
义庄除注重保障族人的基本生活外,更注重族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希望族人们都能饱读诗书,终有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因此庄内设有义塾,为族人提供免费教育,族人若进城赴考,义庄也将为他们提供盘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避免因田租发生争执,有伤族内和气,义庄通常雇佣佃户耕种田地,而族人不得耕种。义田属于宗族的共同财产,若有不法之徒胆敢侵吞,整房亲友都将受到株连,而他本人非但救济资格要被取消,甚至要被拖到官府问罪,许多贪徒因此生畏止步。
义庄管理者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报酬与管理绩效挂钩。若是管理得当,族人能按时领取钱米,大家都满意叫好,则报酬优厚;若是管理不当,亏损严重,拖欠族人钱米,引得怨声一片,则报酬较低。因此,管理人在亲情、财富、声望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下,克职尽守,努力将义庄经营得更好。
义庄鼓励族人捐赠田地,不仅可以使其他族人得到更多帮助,更可以使本人流芳百世,为族子族孙所铭记。因此,但凡族人经商成功、官场得意,为了避免锦衣夜行的尴尬,他们常会大量购买土地捐给义庄,使范氏义庄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为时代所淘汰。
义庄的设立使范氏族人生活得到保障,即使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能安居乐业。因此,当地官府对其青睐有加,极力支持,而范仲淹父子本身就是朝廷要员,注重义庄与官府沟通,以求获取更多的庇护。
范仲淹为官清廉,生活极度节俭。据说,范仲淹晚年有一习惯:入睡前在心里合计家中一日的饮食等费用,家庭费用与所做的事情相称才能安心入眠。如此奉己甚严,可以理解范仲淹大量购置义庄的钱财从何而来。
范仲淹逝世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又将义田扩充,并根据实际情况,“随事立规”,先后8次续订规矩,使义庄管理更趋严密。
范氏后裔多有热心义庄事务、事业者。南宋宁宗庆元、嘉定年间,范仲淹第五世后裔范之柔与兄弟范良器等重新整顿义庄,极力经营,恢复了义庄原来的规模。范之柔将过程与规矩禀明朝廷,皇帝为此下旨颁布施行。
义庄的建立,也使范氏家族极其兴旺,子孙众多,繁衍昌盛,人才辈出。而同时代的许多达官巨宦却常如昙花一现,仅历经数代就陷入凋敝,令人感叹。
范仲淹开启了宋代慈善事业的一个新时代。宋代受范仲淹启发、感召,朝廷的许多高宫达贵效仿学习,在家乡设立义庄。如范仲淹以后的宋神宗时副宰相吴奎、宋徽宗时宰相何执中等,都曾经从事各种慈善事业。
范仲淹的义庄也对后人从事慈善事业有深远影响。历代当地官府也多有积极参与义庄之重整者,监督义庄规矩的贯彻实施。历代朝廷也都特别下诏,免除范氏义庄所应承担的差役和部分赋税。直至清代末期宣统年间,义庄仍然有田产5300亩,运作良好。这一切都是范仲淹巨大的人格、道德魅力感染所致。
范仲淹开创的义庄慈善事业,充分显示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情怀。大义之举,必得延续,义庄的生命力之强,前后运作800多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了中华民族慈善事业的一大奇观。
[旁注]
真定府 古代著名的行政中心之一。五代至唐代改镇州置,其后多变。宋代治真定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井隆、元氏、栾城、藁城、新乐、行唐、阜平之间地。为真定府路治。宋、金时为河北西路治。元代改真定路,明代初复为府,清代改为正定府。
知州 古代官名。宋代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时期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义塾 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范纯仁(1027年~1101年),范仲淹次子。北宋时期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父殁始出仕知襄城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成都路转运使。是范仲淹后范氏义庄的重要管理者。
范纯礼(1031年~1106年),范仲淹第三子。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光禄卿、给事中、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等,谥“恭献”。为人沉毅刚正。是范仲淹后范氏义庄的重要管理者。
[阅读链接]
范仲淹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因家里贫穷,天天用两升米做大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4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
有个留守有个儿子和范仲淹一起学习,他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一边,最后全烂掉了。他认为自己吃粥久了,心里安定,如果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就不会平静安心得地再吃这些粥了。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反映了他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