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慈善仁义之举

宋代士大夫普遍以天下大义为重,而在这些人当中,苏轼对于义利有特殊的认识。他提倡义利互为共用,更认为义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他的这种认识,是他个人修养的结果。

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父苏洵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仁惠贤淑。苏轼幼年时,母亲教导他读的《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后汉时期,范滂上书弹劾奸党,不幸失败被捕,范滂的母深明大义,支持儿子的义举,范滂英勇就义。

年幼的苏轼仔细阅读了范滂的故事,对母亲说:“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

苏母抚摸着他的肩膀,笑着回答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母的教导,加之父亲的熏陶,已经在苏轼幼小的心灵撒下了道义的种子,日后必将开花结果。苏轼后来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身居宦海,他因政见不同而一贬再贬,但范滂那样的大义之人已然根植心中,因此即使身在朝堂之外,也不忘“义”字,多有义举,将义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1089年,杭州瘟疫流行,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情急之中带头捐献私帑,引发众商人、乡绅赞助,与官家合办“安乐坊”,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

苏轼在杭州创办“安乐坊”是有因有果的。他身为知州,自知理应关心民瘼,造福一方。当时杭州瘟疫流行,必须安抚病民,及时解决医疗,这是为官之本。再说他自任黄州团练副使时,就寻师访友钻研医道、讲究药理,据传“安乐坊”有一种治瘟疫的特效常用药“圣散子”,就是他和僧医共同研制而临床使用的。

“安乐坊”聘僧医主之,医愈千人,功绩明显,百姓赞扬,社会影响很大。后来由两浙漕臣上报朝廷并得到批准,于是民间救济医院“安乐坊”改名为官办的慈善医院“安济坊”。而且还下有医愈病人的考核指标,凡完成者,赐紫衣外,还奖祠部牒一道。

祠部牒当时在可以卖,每牒价值170贯钱。苏轼为救杭州灾民,就将皇上特赐的100道度牒卖得17000贯钱,换米赈济灾民。

苏轼为杭州百姓做过的好事是有口皆碑的,除了办“安乐坊”外,他关心民瘼,为民做主,疏湖筑堤,浚六井,以至于他离开杭州,杭州城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苏轼贬谪惠州时,有职无权,在不得签署公事的情况下,苏轼仍不忘“兼济天下”,处处关怀老百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惠州人民做了大量的义举善事。

一次,苏轼在陪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游博罗香积寺的时候,看到寺后的溪流,想到惠州人民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便向程正辅提出建造水碓水磨的建议,并嘱县令林圻大力推广。这样一来,惠州老百姓不仅可以用来舂米磨面,还能把檀香木等舂成香屑,远销广州等地。

他还通过博罗等县令,推广新式农具秧马,让农民坐着插秧,省时省力,效果很好。

1095正月初一,博罗城发生大火,全城付之一炬。苏轼便去信请求程正辅通令地方衙门,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并且禁止向灾民摊派,否则“害民又甚于火矣。”

惠州驻军缺少营房,大多散居市井,苏轼又致书程正辅,建议修建营房300间,解决了军民纠纷的难题。苏轼还为惠州无主的枯葬营葬,以安息亡灵;他还建议广州官吏引蒲涧山滴水岩的水入城,解决居民饮水问题。

苏轼目睹岭南缺医少药,百姓又无钱治病,很多人因而病死,便积极施医散药,救死扶伤。如用姜、葱、豉制成汤,浓煮热呷,防治流行疾病,效果果然很好。后人将苏轼和宋代科学家沈括两人历年收集的药方,合编为《苏沈良方》,成为古代重要的医书。

另外,苏轼还常常运用他的影响来为百姓办事。例如,苏轼助施自己腰间的犀带,还带动弟媳捐出皇帝赏赐的数千黄金,在西枝江上,用40艘船做成浮桥,起名为“东新桥”。又在丰湖上,先筑进两岸为堤,然后建桥一座,取名“西新桥”。

1100年,苏轼在最后贬至海南琼州后获赦还北,北返后卜居于常州阳羡。因无居所,拜托友人邵民瞻为他买了一处宅院,以了却其多年租田借屋之苦,也免除了家人流离失所之困境。新屋共需500贯钱,苏轼拿出了所有家当,才偿付了屋款。

新居没住几天,一天夜里,苏轼和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来到一村落,忽然听到一个妇人悲切的哭声。苏轼的心一紧,心想妇人为何哭得如此伤心,难道是有什么心爱之物难以割舍吗?于是和邵民瞻进屋询问。

原来,老妇人的祖屋被不孝的儿子擅自卖掉,那可是祖上留下的百年家业,一旦卖掉,如何对得起祖宗?苏轼听了也为老妇人难过,问老妇人故居在哪里?才知道竟是他自己刚刚用500贯所买下的房子。

苏轼再三抚慰老妇人,对她说:“您不要难过,你的旧居是我买了,我这就把房子还给你。”于是,立即让人把房契取来,当着老妇人的面把它烧了,叫她母子明天就搬回老屋,却没有让他们返还买房子的钱。

没了房子住的苏轼想再买房已经是不可能了,他回到常州,不再购置宅院,而是借塘桥孙家的居所暂时做休憩之用。没想到,一个月之后,一代文豪苏轼竟病殁于借住之所。

谁都知道,那栋倾囊买下的老屋对苏轼有多么重要。苏轼从海南回到阳羡,他多想就此安居下来,不再漂漂荡荡,不再长途奔走,他要和那些逆旅中的辛酸做个告别,在避风的港湾咀嚼一路走来的悲欢。然而,他还是舍弃了最后安歇的机会。他的心是那般善良,老妇的哭泣,足以让他这位大文豪俯身追问。

这种义薄云天的伟大胸襟,他在自己最后岁月,用行动再次证实给世人。

苏轼无论做官还是做文,首先想到的是做人。人立正了,在这个世界就有了底气。哪怕受到攻击,他始终是恪守做人的道德良心,真诚地表达着他的仁义之心。他以义无反顾的大义之举,诠释了儒家的义德义理,立于天地,光照华夏。

[旁注]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时期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他们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高潮,并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团练副使 团练是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也称“乡兵”。源于周代时的保甲制,至五代后晋时期,发展出民壮、弓手、团练等各类乡兵。唐代团练使类似民间的自卫队队长,以管理团练事务。宋代置诸州团练使。

祠部牒 祠部所颁发的度牒。度牒是朝廷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祠部牒是唐宋时期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役。僧尼的祠部牒在宋代可以兑换成钱,用于支付生活等开销。

提刑 古代官职名。各朝代官名有别,但一般均简称“提刑”。宋代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除各路外,北宋时期在京畿地区设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京畿地区县镇刑狱、治安、场务、河渠。

水碓 是脚踏碓机械化的结果。晋代杜预杜预发明的连碓,是一个大水轮驱动数个水碓。是蒸汽锤出现前所有重型机械锤的直系祖先。唐代以后,水碓记载更多,用途也逐渐推广。大凡需要捣碎之物,如药物、香料、乃至矿石、竹篾纸浆等,皆可用省力功大的水碓。

秧马 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并安排实物进行示范表演。当时,在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均有秧马使用。后来的各式秧船皆从秧马演化而来。

[阅读链接]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时期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直至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欧阳修在知道真情后后悔不已,但苏轼并未计较。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