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舍生取义不低头

儒家义利思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司法领域,维护法律的公正的尊严,就是坚守大义,表明摆正了义与利的关系。东汉时期的董宣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舍生取义不低头,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

董宣,出身寒门,耕读传家。汉光武帝刘秀建东汉后,广选人才,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出去做官,后来升到北海相的位置上。

东汉政权巩固后,一些功臣贵族娇纵起来。山东青州有个叫公孙丹的家伙,新造了栋住宅,落成时竟然人头为祭品祭天地。董宣闻知这种草菅人命的行径极为气愤,冲破重重阻力,将公孙丹判处极刑。

大司寇阴宏是朝里执掌刑律的官员,他和公孙丹是师生关系,为了报复,竟利用职权罗织罪名,将董宣判了死罪。

董宣的夫人悲悲切切地备好棺材,赶到法场准备收尸。谁知同刑9人依次斩了8人时,圣旨送到,汉光武帝免了董宣的死罪,将其降职到江夏做太守。

董宣由于出身寒微,体察百姓的疾苦,所以执法中敢替百姓讲话,又得罪了外戚阴氏,再一次降职到洛阳做县令。这时的董宣已经69岁了。

在当时,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们,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

董宣知道自己的性格,更有不畏权贵的勇气。于是,赴任洛阳时,他带上了上次法场上没能用上的那口棺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董宣到任后,第一件事就遇到了棘手的难题,这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她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豢养着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

有一天,湖阳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得知情况,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地方官又不能到这个禁地去搜捕,急得董宣寝食不安。没有别的好办法,董宣就派人日夜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过了几天,湖阳公主以为新来的洛阳令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虚张声势而已,就带着这个杀人恶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监视的人发现。

负责监视的小吏立即回来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陪乘湖阳公主的车马队伍走,无法下手。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来,在夏门亭附近拦住了湖阳公主的车马。

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白胡子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您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就赶紧爬进湖阳公主的车子里,躲在了她的身后。

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你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

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做主,绝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说完,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正法。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这洛阳城的大街上丢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顾不得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便直奔皇宫而去。

湖阳公主一见到弟弟汉光武帝,又是哭,又是闹,非让皇帝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

汉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感到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他对皇帝叩头说:“请允许我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我!”

汉光武帝十分恼怒,便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兴的喜人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我真不明白,你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用什么办法治理?”

董宣心想,流我一腔血,换来万民欢,值得!他对汉光武帝说:“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只听“砰”的一声,董宣立时满头满脸都是血。

汉光武帝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

董宣忍住剧痛,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这个头我不能磕!”

汉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

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70岁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黄门使劲往下按董宣的脖子,只见董宣脖子上青筋暴突,倔强的头颅昂然上挺,怎么也按不动。

汉光武帝对董宣说:“你这个强项令,脖子可真够硬的,还不快点退下去!”

湖阳公主自知理亏却仍耿耿于怀,不出这口气心里憋得慌,便冷笑一声,叫着汉光武帝的字说:“嘿嘿,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不敢驾驭了呢?我真替你脸红!”

汉光武帝回答得也真妙。他笑着说:“正因为我当了一国之君,才应该律己从严,严格执法,而不能像过去做平民时那样办事了。你说对不对呀!”

随后,汉光武帝赐董宣30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洛阳府诸吏。

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一想到他在朝堂之上挺着脖子不低头的样子,就都称他是“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

董宣74岁时去世了,汉光武帝派人去他家里慰问,见到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家中只有大麦数斛、弊车一乘,原来董宣还是个清廉的官吏。刘秀知道了,非常难过,说道:“没想到董宣如此廉洁!”下诏给董宣举行了大夫级别的葬礼。

董宣大义在心,坚持真理,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代代传颂,家喻户晓。后来,洛阳人怀念他,就在老城东大街现民主街口的路北为他建了“董公祠”。祠中一棵国槐,干已枯空,仍枝条婆娑,绿阴遮人,恰似董公美名永存。

[旁注]

司徒 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时,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

庶民 在战国以前“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后来泛指百姓。

小黄门 汉代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其中小黄门秩600石,由宦者任职,掌侍皇帝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为关通中外及中宫一些事务。后来,小黄门泛指宦官。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时期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时期以后,朝廷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时期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时期废。

[阅读链接]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东汉初年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用法令约束皇亲国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都城洛阳贵族聚集的地方那就难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董萱的出现,使汉光武帝看到了一个不畏权贵,严格执法的廉吏。虽然期间一波三折,但汉光武帝最终给予董萱以充分地肯定,加以表彰,使董萱成为当时地方官的一面很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