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修正史——新五代史
那是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天资聪明,喜欢读书。有一次,他问母亲范滂是谁,母亲就告诉他范滂是东汉的学者,他年轻的时候十分节俭,后来做了官很清廉,是一位让人称道的贤人。欧阳修听后便说长大后也要做像范滂那样的人。
景祐初年,欧阳修授任学士院宣德郎,充馆阁校勘。因他的文采过人,博学多才有很多人都去拜访他,请他指点诗文。
后来,有个能做几首诗的公子哥儿不服气,逢人便说:“欧阳修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什么了不起!我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这天,这位公子哥儿去找欧阳修。在路上,他碰见一个中年人,他问:“老兄,你是去找欧阳修的吗?”中年人点点头说:“是呀!于是俩人就一路同行。
公子哥儿把自己去找欧阳修的事向他说了一遍。中年人说:“看来你很有学问,做一首诗如何?”公子哥儿看见前边有一棵枯树,就随口吟道:“前边一枯树,分成两个杈。”
中年人接下去说:“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公子哥儿一听乐了:“行啊老兄。有了你,我就更不怕欧阳修了。”
二人走着走着,看见一群鹅跳到河里。公子哥儿又来劲儿:“对面一群鹅,扑通跳下河。”
中年人又接了下去:“毛浮绿波动,颈曲作清歌。”
公子哥儿上上下下打量了中年人一番,说:“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走,上船。过了河,就离欧阳修家不远了。”
他们上了船,公子哥儿还在卖弄:“你我一只舟,去找欧阳修。”
中年人微微一笑,又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原来那个中年人就是欧阳修。这时,年轻人羞愧不已。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耿介切直,放达不羁。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
崇儒复古是欧阳修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并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4卷。
《新五代史》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
《新五代史》的列传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
《新五代史》列传人物部分也较《旧五代史》有所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
在编排体例上,欧阳修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但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
《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这部著述成为了后世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旁注]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东汉官员。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清节”为郡人称道。最初任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与殷陶、黄穆为友。以抑制豪强,反对十常侍知名于世。
宣德郎 文散官名。官名。隋置,为散官。唐沿用,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宋政和时曾改称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明时期清仍为散官。明宣德郎为从六品吏员出身升授之阶。清吏员出身者从六品授宣德郎。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唐宋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期及北宋初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阅读链接]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