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

那是在清乾隆时期,在浙江绍兴,有一个身体瘦弱、较小可怜的小孩呱呱落地了,他就是章学诚。

章学诚自幼天资迟钝,记忆力很差,几百字的文章,从清晨读到夜里,还是背不出来,更不要说背诵较长的古文了。乡人都说他是“吃过肚肌,看过忘记”。

面对众人歧视、漫骂,年幼的章学诚并没有气馁,他自小对文史就有浓厚兴趣,决心发奋学习。为了加强记忆,他把生字抄上十遍百遍,增强印象。遇到难词难句加倍努力,一一将它们摘抄下来,反复认真地诵读。不论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就随着父亲来到了湖北应城,在那里学习。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

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被老师发现了,不得不终止。章学诚在青少年读书的时候就开始编纂历史,为他以后的著作奠定了基础。

章学诚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章学诚自己曾经说:

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

章学诚在乾隆年间的1767年,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但他一来到这里,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章学诚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

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此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陈述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和今后的打算。章学诚不顾旁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出史学家的志向。

章学诚41岁中了进士,后来他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

章学诚认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方法是做读书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自晚年。他的座右铭是:

不羡慕不费工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工夫。

由于章学诚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自章学诚35岁起至他64岁,历时29年,终于完成《文史通义》一书。

《文史通义》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内篇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外篇为方志论文集。书中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此实倡自明代王守仁,章学诚加以发展,认为经亦是史,史先于经,应据史以谈经,“切合当时人事”,将经学建立在史学的基础之上。

在史书编纂方面,章学诚注重史德,言“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在史书体例方面,他推崇通史,认为通史具有“六便”,即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平是非、去牴牾、详邻事和“二长”,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点;对于纪事本末体,亦大加赞许,认为“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兼有纪传体和编年体所不具备的优点。在为学态度方面,章学诚主张“言学术功力,必兼性情”,提倡经世,反对空谈。

值得注意的是章学诚对于妇女的看法。在《妇学》篇里,他阐述了自己的妇女观,也可以说是一部“妇学”史,认为上天给予男女的聪明智慧是相同的,妇女也可以明诗礼。

《文史通义》写作时,部分文章传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便为之叹绝,近人更将其与《史通》并称史学论著中之“双璧”。

[旁注]

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截止到秦统一中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表 我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4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的外公。他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阅读链接]

章学诚从小很笨,常挨老师的板子。同学们都笑话他,可他说:“记性差不要紧,我要笨鸟先飞。”一篇文章别人读几遍就读熟了,他要读几十遍,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来问老师,或去查工具书。有一次,当他读到《中庸》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时,豁然开通,他说:“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学问为什么不好,就是我功夫没用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章学诚的学问大有长时,最后还写下了很多著作,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