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名分正纲常——通鉴纲目

那是在南宋宋高宗时期,有个叫朱熹的小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朱松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到了上学的年龄,朱熹入学跟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朱熹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朱熹年幼时,曾经有一件棋坛趣事,被人们传为美谈。相传南宋初年,南京有个棋王,名叫吴有仁,广东也有个棋王,名叫许大胜。他们和人下棋从来没有输过,所以都自认为是天下第一棋王,无人能敌。有一天,两个对弈高手在尤溪县城街头相遇。

北棋王手拿用竹竿直挂的幡棋,上写“象棋无敌吴有仁”,下边注明“山东湖南让马炮,江西福建让车马。”南棋王身挂一块牌板,上写“无敌棋圣许大胜。”下边注明“四川湖北无敌手,安徽浙江仅十手。”

他们在大街上一照面,上上下下打量着对方。手上未见真章,嘴巴也先斗个输赢,迎来了一大批围观的群众。大家猜想:能称象棋无敌和无敌棋圣者,肯定是本事了得,谁也不敢与他们对弈,倒希望南北棋王之间来个对决,能一饱眼福也是个天大的幸事。

朱熹家住水南,当时年方6岁,也夹在人群中看热闹。他想哪有天下无敌的棋王,就上前说道:“吴伯伯,许叔叔,你们的棋艺高绝,能到我家去坐坐,我不揣冒昧和伯伯叔叔试下一盘,切磋切磋如何?”

这下南北棋王脸上挂不住了,眼见朱熹年纪小小,乳臭未尽,哪会下什么棋呀?如果不答应,被人传出连一个小孩都不敢下,那不是贻笑大方吗?

南棋王当即说:“我让你车马和双炮如何?!”北棋王也不甘落后,对朱熹说:“小孩愿意与我下棋,我让你两车一炮吧。”

朱熹说:“我不要你们让子,我可以同时和你们俩位一起下。但我们尤溪有句话叫做‘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如果我连输你们俩三盘,愿拜你们为师;如果我胜你们俩三盘,你们请自便吧,不知伯伯叔叔意下如何?”

两个棋王一听火冒三丈,我跑遍天下无敌手,你小小孩童竟敢口出狂言,就说:“不要说我们连输三盘,只要你能‘和棋’就算你赢,赢我们俩人其中的一盘,就算我们输,愿把棋幡和牌板当众烧毁。从此不再言棋!”

于是,在围观群众的簇拥下,朱熹带着南北棋王往郑氏寓舍走来,当下就在郑氏寓舍左右客房摆开战场。

一盘下完,吴有仁输了,气得把棋盘掀翻在地,很不服气,说这盘是轻敌大意。

再下第二盘,许大胜也输了,气得他直跺脚,说是一步失算,让朱熹得了便宜。

朱熹也不跟他们斗嘴,继续他们的第三盘。到这时,两个棋王感到碰到劲敌了,双双都争大着牛眼,专心致志地厮杀起来,结果这盘是“和棋”,双方战了个平手。

按照原先规定,朱熹是赢定了,两位大师推盘后怎么也想不通,这把年纪算白活了,竟败在山区小县中的毛头小孩,于是兑现承诺,当着众人面,将棋幡和牌板放火烧毁,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面对如此的结局,好客的主人郑安道和朱松,带着朱熹送出门外,深深地向两位大师作揖道:“不瞒二位大师,不是小儿真有本事,而是小儿故意作弄二位大师。实际上是二位大师在下棋,小儿仅是为两位大师摆摆棋子而已!小儿不懂事,实在对不起二位!”

到此时两位大师才如梦方醒,双双大笑不止。他们一点也不怪朱熹,反倒感谢朱熹做得对,并惊叹朱熹聪明绝顶,将来必定是个“真正的大师”。

朱熹18岁那年,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

后来又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又官升一级。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使百姓得以安生。

朱熹在朝廷做官,一天,皇帝闲得无聊,向朱熹问起家乡的事,朱熹说“臣家乡在尤溪,那地方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皇帝请道其详,朱熹把尤溪十景说了一通,诸如“双峰挂日”、“二水明霞”、“东岩虎啸”、“西泽龙潜”等,绘声绘色,说得皇帝想马上就去,坐都坐不住啦,想来尤溪玩一玩。

朱熹一听皇帝想来尤溪玩一玩,吓了一跳,心想糟了,皇帝出巡可不是好玩的,沿途百姓要受多少苦啊!而且,首当其冲,受害最重的肯定是尤溪百姓。不行不行,得让皇帝改变主意。于是,就对皇帝说:“万岁枉驾尤溪,臣万千之喜,不过,尤溪山高水深路难走呀!”

皇帝问道:“从东路走何如?”“不行不行,东路要过梅仙马蹄岭,你想,马见了都啼哭,那山够高够险吧!”朱熹故意把‘蹄’字说成啼哭的‘啼’字。

皇帝听后信以为真,又问:“从西路走怎么样?”朱熹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连连说:“不行不行!”皇帝说:“那是为什么?”朱熹说:“从西路走,有个‘落骨扭肠’,要过此地凶多吉少啊!”他又故意把管前乡“绿角柳堂村”两地说成“落骨扭肠。”皇帝乃万乘之尊,哪肯为走趟尤溪,去冒那么大的风险!于是,就放弃了尤溪之行。

后来,朱熹因为生性秉直,得罪了好多大臣,便不愿做官了。但皇帝多次招朱熹入朝为官,但都被朱熹拒绝了。在朱熹避世期间还有个小故事。

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见路口开了一个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地直喘气。

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

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这个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9种下酒菜来。”

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像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吧?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9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像生了根似的怎么也提不起来。

这时,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娘,我有办法!”说完如飞般出了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

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的眼泪夺眶而出。

原来,韭菜的“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验证下山的才学,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负师教,后来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点刑狱。

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

此外,朱熹在山下住过的茶馆,蚊虫绝踪,那是因为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结果。艾草被朱熹步履踏过,乡民称为“步步香”。

朱熹在避世期间,四处讲学,并著成《通鉴纲目》一书。

《通鉴纲目》共59卷,书中大字为提要,即“纲”,模仿《春秋》,以明“书法”;小字以叙事,即“目”,模仿《左传》,记评史事。另有凡例100余条,述褒贬之旨。

《通鉴纲目》以便于利阅读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来维护纲常名教,宣扬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因此行文义例严谨,处处仿《春秋》笔法,极重褒贬进退。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即纲目体。受其影响,后来出现了一批纲目体史书,由于其思想内容,《通鉴纲目》更得到了执政者的大力推崇。

[旁注]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徽州婺源人。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

尤溪 别称沈溪,是福建省山区第一大县,同时也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南宋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现在归江西上饶市辖,生于尤溪县。因而被称为“朱子理学文化名城,有“千年古县”的称号。

史浩(1106年~1194年),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进士出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史浩是宋代有名政治家,与其子史弥远,其孙史嵩之三代为相。他曾经说岳飞久冤不白,应该为他们平反,恢复原有官爵,照顾他们的子孙。宋孝宗都依他建议办理。

艾草 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

[阅读链接]

相传在朱熹年老时,有一天,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颇为感伤。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在外打闹玩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于是诗性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青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后,能够珍惜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