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正史——廿二史札记

那是在清乾隆年间,有个叫赵翼的人,他天性聪慧,在3岁的时候就能识字了,6岁时便被在外做塾师的父亲带在身边,12岁来到杭家,那时的他已经能在一日之内作7篇文章。人们都说他是“奇才“。

赵翼15岁那年,他的父亲突患急病而撒手人寰,东翁杭老师怜他年少失恃,又几乎是看着他长大,深知他的人品学问足以做他儿子的楷模,于是便让他“顶替”接了他父亲的班,像模像样地做起老师来。

转瞬4年过去,赵翼也已成一个温文儒雅的翩翩君子了。那一日是农历“小满”过后第二天,赵翼给学生授课后布置了几个课对之题,便踱出书斋,信步进了杭家后院。

杭家是弋桥一带有名的大户人家,杭老板虽世代经商,却十分尊崇读书人,那戏文里说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思想尤其根深蒂固。他深知赵翼决非等闲之辈,因此虽然赵翼刚过弱冠之年,却从不怠慢,每日三荤一素一汤,把他当大先生供待。只是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近几个月来素菜一直是莴苣当家,赵翼也确实吃厌了。

赵翼信步进了杭家后院后,忽觉眼前分明一亮:原来那后院栽了这么多茄子!赵翼点了一下,足足有5大畦,在阳光下紫黑油亮的一大片,分外抢眼。

赵翼从小就喜欢吃茄子,这时他不禁想起他母亲最拿手的“油闷茄子”来了。主人家后院明明有这么多的茄子,而且不老不嫩,正堪食用,为何还天天吃莴苣呢?他想不明白。虽然主人将其待如上宾,但毕竟寄人篱下,赵翼脸皮薄开不了这个口。

回到书斋后,赵翼竟忽然便鬼使神差般提笔在粉壁上写下了两句诗:

后院茄子积如山,不与先生吃一餐。

杭家的小孩子今年虽只9岁,倒也聪明得很,饭后便悄悄告诉他的父亲:先生在墙壁上写了两句诗,想要茄子吃呢!并如此这般地把当时的情形讲了一遍。

杭老板一听,暗自惭愧:自己喜欢吃莴苣,便以为先生也喜欢的,真是糊涂!只晓得圣贤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看来,就是己所欲者,同样也不可强施于人的。当下吩咐厨房,明日开始,素菜改为以茄子当家,而且10天之内不可同样。

原来杭姓是一大族,杭老板有6个姐妹,都嫁在城厢,因为祖上根基厚实,留下的产业自然也多了,单后院的空地就有近3亩。他家风勤俭,不肯白白地让其荒芜,便让管家安排二个僮仆,全部种上了时鲜果蔬,成熟后采摘下来,便七大姑八大姨的分别派送过去。

那5畦茄子原来准备再长两三天,待茄子再长足些全部采摘下来送人的,现在既然先生喜欢吃茄子,只得将派送数量稍作削减,首先要保证先生的每日所需;其次,要求管家立即制订一个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茬口,以后每隔半月便栽一批茄秧,一定要让先生天天有茄子吃,不能落空。

其实当初赵翼看到后院的茄子时,也不过是想尝鲜而已;壁上题的那两句诗也是年轻人一时兴起的游戏之作,谁知这位东翁办事是如此认真!他虽然不担心赵翼会像那位古人一样抱着宝剑弹唱“长铗归来兮,食无鱼”,但他一定得保证先生“食有茄”。因为他心中另有一个小算盘:他料定这位年轻先生决不会甘居市井,肯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到那时自己的儿子不是可以靠这位恩师大人提携了吗?这便是生意人的精明之处。于是,赵翼便天天有茄子吃了。

虽然这位东翁要求厨子天天翻花样,然而即便是山珍海味,吃的时间一长,总是要生厌的,何况茄子呢?赵翼自从“小满”过后第二天开始吃起,一直吃到“白露”,期间足足吃了3个月零12天茄子。赵翼哭笑不得,只怪自己当初嘴馋,既而手痒,现在又怎么好意思向东翁说起呢?赵翼看着粉壁上题的那两句诗,顿时无限感慨,不禁在后面又添上两句:

从此一茄茄到底,呼茄容易退茄难。

想当初,赵翼“十二岁学为文,一日成七艺,人皆奇之”,如今这首前后28个字的“咏茄”诗,却用了102天。被后人传为佳话。

乾隆年间的1754年,赵翼由举人考中明通榜,被内阁中书任用,入宫当值军机处,大学士傅恒尤其器重他。随后赵翼又成为进士,授予编修。后来他出京城任镇安府知府。

当时的镇安地方官吏欺压百姓,仓谷出入,大斗进小斗出,百姓叫苦不迭。赵翼到任后,用一斗进出,允许百姓沿用旧筐,亲自过秤,让百姓把盈余的拿走,于是百姓感激赵翼。老百姓高兴得奔走相告,他每次出行,百姓都争着用肩膀抬着他,都希望经过他们的村落。

赵翼这样做,得了民意却误了前程。很多旧吏对他不满,趁他处理一起海盗的事件时,到上面告他。

镇安府有一叫付奉的人,与云南匪人有勾结,危害地方。赵翼平了这起案件。按律,此案108名罪犯将全部处死。但赵翼书生心肠,酌情而判,仅杀了38人。众吏喧哗,因此而遭弹劾。

正在此时,朝廷对缅甸用兵,赵翼被调到军中,经过赵翼的安排,一路军马,取得胜利。

胜利以后,又有人旧事重提,说“付奉之事”处理不公,于是赵翼不但没有授奖,反而被降一级使用,并背上了一个不会干事的名声。

赵翼长叹一声,辞官回家。不肯再入朝为官,回常州白云溪边做学问了。

赵翼闲居无事,翻书度日。他自己开了书局,刻印他自己的书。现在传世的湛贻堂刻本的书,就是赵翼自己刻印的。包括《瓯北集》、《瓯北诗钞》、《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十家诗话》等书。其中的《廿二史札记》在史学界很有名。

《廿二史札记》36卷,补遗1卷,通计条目约600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纪传体史书之体例组织及各史书之成书经过,并分析评论其编纂与书法之优劣等。

《廿二史札记》主要用综述考辨的方法,于重大历史事件或世人对之有特殊兴趣的问题,以归纳之法集合有关资料,作有系统的论述,或辨明其虚实真伪。

《廿二史札记》对历代正史既有单独的评述,又有综合的考察,全面地探讨了“二十四史”,为古代史学史研究开辟了一条路向。最为人所乐道的贡献是充分展示了史学上排比和归纳等方法之作用。可说是我国史学上以比较及归纳法治史之典范。

[旁注]

私塾 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

算盘 又作祘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

举人 本谓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习惯上称举人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阅读链接]

赵翼本来是要当状元的,考试考完了以后,状元名次也排定了,只等清乾隆皇帝定夺。没想到乾隆一看名单,这状元怎么又是江苏人?江苏历年出的状元太多,而陕西多少年都没有一个状元,于是朱笔一圈,把第三名、陕西人王杰调第一名,当了状元,赵翼委屈当第三名。

这一变动对于赵翼来讲,就是一种预兆,从此他就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