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典章制度——文献通考

那是在南宋时期,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马端临。马端临的父亲是个博学的人,也曾任过国史院编修官和实录院检讨官,在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马端临自幼天资聪慧,且有良好的家学条件。家中藏书丰富,父母对他的教育也极其严格的。他很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读经书,7岁成童即能诵读“四书五经”。稍大他益发勤奋好学,长期仿效南北朝蓍名文学家袁峻读抄经史的做法,每天坚持抄书50张,天天如数完成,没有完成,决不休息。

在幼年的10余年间,马端临遍读了宋以前历代正史、稗官记录、私家文征和唐宋两代名臣奏疏、名儒评论论,还朱熹学派的曹泾研习了“朱程理学”。他如此勤奋的博览群书,不仅使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练就了坚实的文字表述功底,还为他日后编写《文献通考》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在马端临20岁的时候考试就拿了第一名,以萌补承事郎。不久之后,其父马廷鸾因反对奸臣当道,受到排挤而离职回乡,马端临亦随父会见,侍奉父亲。

1279年,南宋为元所灭,马端临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当时,投降元政府并担任吏部尚书的留梦炎曾招马端临出来做官,他没有答应,他想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著书上面。

马端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平素很注重学问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他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考察历朝历代兴亡盛衰的缘由,为执政者提供经验教训,这就必须对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做一番考订工作。

从早年起,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马端临特别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所以,他就决心以《通典》为蓝本,“采摭诸书”,重编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

马端临从1273年开始准备,1290开始纂写,直至1300年,历20余年的努力始告竣,取名《文献通考》,同年刊行于世。在《文献通考》的编撰过程中,马端临也得到了父亲马廷鸾的悉心指导。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所写按语是其书的精华。马端临通过“按”来抒发自己的见解,不少见解非常精辟,言人所未言;通过“按”介绍各家之说,指出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同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或特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显赫一时的帝王将相,不免尚有罪恶或过失,大多是就事论事,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按”这部分,马端临对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以划分阶段的办法加以论述,要言不烦,一目了然。对史料的取舍,他是有选择原则的,往往在“按”中加以说明。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按”中纠谬正误,拾遗补缺,释疑解惑,剖析是非,指点门径。

从全书的指导思想到编写体例,以及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都贯穿着马廷鸾的辛勤劳动与深思熟虑。马端临的“按”是其父“先公曰”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了父子两代人的智慧,在《文献通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多有鉴古以警世之意。

《文献通考》共348卷,上起夏商周三代,下终南宋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通史。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弄、学校、钱币等24门。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它与《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文献通考》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全书有“文”、“献”、“考”3种。“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

同时,在各条后面辑录前人和当时文人学士的议论,最后再用按语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见解。他的按语,贯串古今,言辞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

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其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他著作。

《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翔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瞻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马端临曾于《文献通考序》中说:

引古今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文献通考”。

清末著作家阮元认为,读《资治通鉴》,已通晓历代政事;读《文献通考》,已通晓历代政典,号称“二通”。近代历史学家罗香林在《中国通史》中认为,马端临《文献通考》已于郑樵《通志》)并行,虽荟萃群英不及郑氏二十略,而详瞻处亦多可取。

《文献通考》作为一部记叙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人们说,读《通鉴》而不读《通考》,就好比读“纪、传”而不读“志、表”,只知一代的人物事迹,而不知一代的典章制度。相反,如只读《通考》而不读《通鉴》,犹如知“志、表”而不知“纪、传”。所以,只有两部书结合起来读,才会对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文献通考》是我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在我国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而马端临的卓越贡献,亦当为世代所敬仰。

[旁注]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1247年,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

体例 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叫体例。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史书的体例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以及通史、断代史和国别体等。

田赋 我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我国田赋起源于夏商周之“贡、助、彻”三法,战国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和秦简公“初租禾”的实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阮元(1764年~1849年),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扬州仪征人,清嘉庆、道光间名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阅读链接]

马端临谋求治国安邦之心甚切,欣赏宋初仁政,对宋末管理集团的腐败极为愤慨,厌恶严酷之法,痛恨根连株逮多杀人。

马端临认为,欲实现清明之政,事在人为,一切工作必须任用得人,重荐举,重贤才。他主张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举,广开门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爱民重农”是马端临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有志于儒家传统,无意于道家“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术,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苟同。他赞扬直言极谏,其求实、务实的精神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