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隋史专著——隋书
那是在隋末时期,魏州曲城的魏家有个孩子叫魏征,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守寡把他抚养大。家里虽然贫穷,但魏征读书却很用功,母亲对他要求也很严格。
相传,魏征从很小开始,头顶和两肩各亮着一盏灯。这3盏灯,只有他的母亲能够看见。如果魏征干了一件坏事,灯就会灭掉一盏。
有一天晚上,魏征放学回家,一进门,母亲就叫他跪下,责问他干了什么坏事。魏征从小就是个孝顺、听话的孩子,他一头雾水,跪在地上想了半天,也没有想起曾干了什么坏事。
母亲又问他:“你今天除了做功课以外,还干了什么事情?”魏征猛然醒悟说:“对了,娘,先生还让我替他誊写了一份休书。”
母亲“噢”了一声,对他说:“替人写休书,是拆散人家夫妻,就是一件缺德事儿,快去把休书要回来!”
魏征立即跑回学堂,对先生说:“老师,我给您誊写的休书上,有一个字写错了,快给我看看。”先生递过休书,魏征接过来,一把撕个粉碎,对先生说:“您还是和师娘和好吧!”说罢给先生深深鞠了一躬,扭头跑回家去。
魏征一进家门,母亲见他肩上的灯又亮了,高兴地对他说:“孩子,记住,缺德的事永远不能干!”魏征点点头,牢记母亲的教诲。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和瓦岗军首领魏公李密还有夏王窦建德参加起义军。
当初,魏公李密和夏王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太子李建成杀害秦王李世民一事。
秦王李世民听后,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间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后,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回答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要蒙蔽也蒙蔽不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唐太宗李世民让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魏征在每次上朝进谏时,虽然每次都把唐太宗激怒,但是他自己始终却是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唐太宗也为之折服。魏征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他曾先后陈谏200多次,他劝诫唐太宗要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采纳。
人们评价魏征时说:
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魏征正是以这样的无私和大义,才赢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赏。由于魏征刚正不阿的态度和自身的才华得到唐太宗的赏识,特别委派他编写隋史。
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魏征这部史书撰写完成后,取名叫《隋书》。《隋书》共85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另一部分为史志部分。《隋书》在笔法上也更简、严整一些。在历史记载上,纪传中保存了不少有用的材料。
《隋书》主要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它的纪传在编次上注重以类相从的方法,体例比较严整,比以前的史书都要严密而稳妥。
《隋书》继承了《汉书》十志的传统,它记述典章制度的范围,实际上包括了已有史志的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权结构、统治规模和学术文化的面貌。
《隋书》的史志部分,多达30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10志。这10志不仅叙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情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
《隋书》写得都很有章法,每志都有绪论,概述历史源流和本志要旨,然后按5个朝代分段记述史实,给人以清晰、严整的印象。其中的《仪礼志》记载封建礼制方面的内容,贯彻着维护等级制度的宗旨;《音乐志》除记录祭天地、祀鬼神的乐章外,还记载当时杂技的各种表演和域外音乐的内流,是有价值的艺术史料。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另一个可取之处,是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南北朝时期,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极少。
《隋书》史论认真总结了隋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比较了隋文帝与隋炀帝的社会状况和政策的不同,指出隋文帝进行统一战争意在安定天下,虽然初起时国力不强,最后终于取得成功。隋炀帝则穷兵黩武,骚动天下,就是再稳固的江山也会土崩瓦解。这样的历史结论是深刻的,对于唐初的施政方针来说,针对性也是相当强的。
《隋书》的史论还探讨了隋王朝的君臣关系和朝政得失,评论了隋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及历史作用,抒发了作者的人才思想、法治思想等,对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史学家都是很有启发的。它的史论出自富于政治经验的魏征之手,它把论史与论政结合起来,以隋朝的兴亡为借鉴,阐发出不少深刻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见解,带给人们的教益是不容小视的。
《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
[旁注]
魏州曲城 古地名,即现在的河北省巨鹿县。北周大象年间的580年分相州置。治所在贵乡,位于河北大名东北。唐武德年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寻改为都督府。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河北馆陶,山东冠县、莘县等县地。
休书 男女双方解除婚约,由男方出具的书面证明。休书一词来自古时的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但却是公认的,合法的。在封建社会,定婚须有婚书或私约,都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终止或解除婚约关系,必须由男方家出具休书。悔婚违约,另许另聘,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李密(582年~619年),字玄邃,一字法主,隋京兆长安人,出身贵族。李密袭父爵,为侍从官。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窦建德(573年~621年),隋代贝州漳南人,即现在的山东德州武城。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
隋炀帝(569年~618年),杨广,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用民力过度,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隋文帝(541年~604年),杨坚,弘农郡华阴人,即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市。隋王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隋开皇年间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阅读链接]
相传,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因为一件事而吵得不可开交。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知道唐太宗说的是谁,于是一声不吭,回到了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