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横——编年纪事史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国。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除此之外,还有《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首部编年通史——资治通鉴

那是在北宋时期,有个小孩叫司马光,在他7岁的时候,行为举止就像个成年人,听到有人讲说《左氏春秋》,他就喜爱上了这部书,然后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司马光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

一次,一群小孩在庭院中游戏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缸,失足落水被水淹没,大伙都逃弃而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瓮缸,缸水迸发流出,落水小孩因此得救。此后京城洛阳间把这一故事画成图画流,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

在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那年他刚满20岁。他生性不爱奢侈华丽,皇上赏赐喜宴,喜宴上独有他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君主的赏赐是不可以违背的。”于是他才插上了一枝红花。

后来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郎。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杭州,于是司马光要求改任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侍亲,得到朝廷准许。

在此期间,司马光的父母都去世了,司马光开始守丧。因为过度悲伤,司马光的身体变的虚弱。守丧期满后,司马光又回到朝廷继续任职。素有知人之能的大臣庞籍极力推荐他,并予以重任。

在司马光任并州通判期间。西夏人总是想侵吞麟州一带的良田,因此这块地方成为大患。

这时,负责靖边的庞籍命令司马光前去按察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庞籍同意了他的建议。但麟州将领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带领部队连夜渡过屈野河,却没有设防,结果被敌人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职。

司马光3次上书自责引咎,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后来庞籍去世了,司马光为了报答庞籍的知遇之恩,对他的妻子好比自己的母亲,抚养他的儿子好像自己的兄弟,当时人们都称赞司马光是个贤人。

有一次宋仁宗有病,著名的谏官范镇首先提出建议,皇帝继承人没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声。这时,在并州的司马光听到后接着提出建议,并且写信勉励范镇以死相争。

后来,司马光面见宋仁宗皇帝时说:“我过去任并州通判时,上呈了3个奏章,希望陛下果断切实实行。”

宋仁宗沉思了很久,说:“莫非是想选择宗室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之言,只是人们不敢提及而已。”

司马光说:“我说这事,自己认为必死无疑,想不到陛下如此开明并采纳。”

宋仁宗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

司马光退下后一直没有听到诏命,又上疏说:“我从前进呈建议,估计马上会实行,现在寂无所闻,未见动静,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祥的事情。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匆忙的时候,援立与他们关系很好的人而已。”宋仁宗看到此疏,大为感动地说:“把此疏送往中书省。”

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现在不及时决定皇位继承人这件事,将来禁宫中夜半传出寸纸片言,以某人为皇嗣,那么天下人不敢违抗。”

后来,仁宗皇帝下了诏命,任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为皇子,于是赵曙接受了当皇子的诏命。赵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这就是司马光不畏惧自己的生死,而是为国家社稷照想,可见他的贤能远胜他人。

宋神宗即皇位后,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辞谢。宋神宗说:“古代的君子,有的有学问而没有文采,有的有文采而没有学问,只有董仲舒、扬雄二者兼而有之。你有学问有文采,为什么要推辞呢?况且你能够取得进士高第,为什么呢?”终没有获准辞谢。

司马光上疏论修心的要旨有3条:仁义,明智,武略;治国的要旨有3条: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他事奉3朝,都是以这6句话呈献,平生历学所得,全部都在这里头。

后来,司马光担任翰林兼侍读学士。他常常担心由于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部阅览,于是写了《通志》8卷呈献宋英宗。宋英宗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到这时,宋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让司马光每天进读。

在写这部书的时候还有个小故事。司马光在洛阳的时候,着手写《资治通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意在时刻警惕自己不要贪睡。头枕在这样一块圆木头上,进入梦乡后,身子只要稍微一动,“警枕”就会滚动,将自己惊醒。惊醒后的司马光立即起床,继续握笔写书。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300万字,耗时19年完成。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时的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显德年间的959年征淮南为止,计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其时间跨度达1362年。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执政管理。《资治通鉴》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全书按朝代分为16纪,包括《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和《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旁注]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麟州 据史料记载,陕西省北部麟州城,古为麟州治。今为榆林市神木县。历史上,有秦、汉、隋、唐、明、清朝代的长城穿境而过。北宋时称为杨家城。1208年前南宋王朝全面南撤。背靠西夏,被辽金占领的麟州治一度遭废弃。元统一全国后,麟州旧治恢复。

通判 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它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即现在的河南安阳。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3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官僚楷模。

警枕 是枕头的一种。一般地说,古代有一种木头制成的圆枕,实际上是一小段圆形的木头,当人们一熟睡,翻身头很容易从上面滑落下来,因此就警醒了,这种圆枕称为警枕,也有的说法叫醒枕。在古代刻苦学习的士子常用。

周威烈王(?~402年),姬姓,名午,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25年至公元前402年在位。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此即“三家分晋”。这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后周世宗(921年~959年),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在位六年。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夺取秦、凤、成、阶4州,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阅读链接]

在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拿了一只青胡桃,请他姐姐帮忙剥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没有剥下皮,就生气地走开了。一会儿后,家里的女佣过来,知道司马光想吃胡桃,就舀来一碗开水,把青胡桃放进水里。胡桃经开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剥下来了。司马光的姐姐从里屋出来,看见他在吃胡桃,就问胡桃皮是谁剥的。司马光说:“当然是我剥的,我想了个办法,用开水一泡,这皮就剥下来了。”正在这时,司马光的父亲走进屋来,狠狠地训斥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说谎话!”司马光知道自己错了,马上低下了头。

从此,司马光牢记父亲教诲,老老实实做人,再也不撒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