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兴衰——通鉴纪事本末
南北朝时期的吴郡太守君正,有个儿子叫袁枢。袁枢从小就特别聪慧颖悟,5岁入乡塾读书,到七八岁时就能吟诗作对。
袁枢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在乡里传为神童。有一次,袁枢在自家的屏风上题了一首小诗:
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
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
其诗意联想奇特,口气不凡,出自只有七八岁的少儿之口,不禁让人惊奇。
袁枢世代家族显贵,他又生得容貌俊美,仪表堂堂,性情沉着恬静,喜欢读书,每天都书不离手。虽然家里很有钱,但是袁枢的生活起居一向俭朴,和他人没有什么交往,总是自己坐在屋子里,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从不出来,而且他对名利也非常的淡薄。
后来,袁枢在太学度过了9年时光后,参加了礼部考试,得了文科状元,不久又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梁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
“侯景之乱”时,袁枢到吴郡探望父亲,父亲去世。当时天下纷乱,人人企求苟且幸免,袁枢服丧以至孝闻名。王僧辩平定侯景后,镇守京城,文武官员争相前往造访求职,袁枢却独自闭门静处,不求显赫之功名。
袁枢与朱熹、吕祖谦和杨万里是同时代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一现实,对于抱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忧民之情。
袁枢为人正直,对政治腐败,朋党互争,压制人才等丑恶社会现象是很不满的。当他为国史院编修官,分配负责撰修《宋史》列传,在担任国史院编修时,故相章敦的后代曾以同乡关系,要求他美饰章敦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他说:
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当时宰相赵雄听到这件事后,即称赞他“无愧古良史”。由于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司马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不足。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司马光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喜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于篇幅浩博,要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很不方便,于是他便以事件为纲,集中抄录《资治通鉴》的有关原文,“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最后,他把《资治通鉴》294卷的内容,时间跨度1362年的编年史改编为239个以事件标目的专题,全书缩减为42卷。因各专题记一事之本末,故将这种史书体裁称为“纪事本末”。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创造《通鉴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对后世影响极大。
《通鉴纪事本末》按年代顺序编录,个事自立标题。概括了《通鉴》的全部史事,篇幅却不及原书的一半,因此它又有简明概括、便于普及历史知识的显著优点。《通鉴纪事本末》不仅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记述效果,向人们展示全史的轮廓,而且以类似章回小说的专题叙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这就是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普遍欢迎的原因。
《通鉴纪事本末》同司马迁的记传体《史记、司马光的编年体《资治通鉴》,同为史学上的3大巨作,列为历史上的3大体裁,与司马迁,司马光并驾齐驱。对中国历史的书写有极大的帮助。
《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价值在于创立了“以事为纲”的纪事本末体裁。在史书中,时间、人物、事件本来同为历史记载的要素,其中集时、地、人为一体的“事”,更是令人瞩目。
在纪事本末之前已流行多年的编年、纪传二体,因受自身体裁的局限,却未能很好承担起叙事的责任。纪事本末体史书弥补了这一缺陷,它以事件为中心,按时间的先后集中史料加以叙述,使人们便于了解每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的,该书的问世,丰富、完善了古代史书体裁,从此纪事本末与编年、纪传一起,形成我国古代史体的三大支柱,对后世影响极大。
[旁注]
屏风 在西周早期就已开始使用,称之为“邸”。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经过不断的演变,屏风作为防风、隔断、遮隐的用途,并且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空间的功效,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侯景之乱 是我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历时长达3年零8个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南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在此期间,国势大衰的南梁又相继遭到西魏和北齐的进攻,最终被南陈取代。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原籍寿州,生于婺州。曾祖吕好问,南宋初年“以恩封东莱郡侯”,始定居婺州金华。当时,学人多称其伯祖吕本中为“东莱先生”,吕祖谦则称为“小东莱先生”。到了后世,一般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了。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即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代表作品有《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等。
编年体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阅读链接]
在袁枢十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家乡附近的南乡桥上游玩,并题了一首诗:“玉龙倒影挂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这首诗显露了袁枢不想局促在区区乡村,希望到京城建功立业的宏大胸襟。
袁枢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在乡里传为神童,在他17岁的时候就进入杭州太学学习。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品行出众,当年的学官周必大、刘珙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前程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