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纪传体断代史——元史

那是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宋濂的人,在他小的时候,他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又很穷,没有钱可以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爱不释手,便决定把他抄下来。由于书的内容很多,还书的期限快到了,还没有抄完,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的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

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的老师请教,并约好见面的日期,谁知道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诧地说:“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哪里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

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是失约,失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风雪再大,我都得去。”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高兴的称赞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到了成年时,宋濂就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但是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所以,他就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专心地去跟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的弟子很多,挤满了房间,先生十分严厉,宋濂毕恭毕敬。提出问题并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先生有时训斥,宋濂也不畏缩,而是表现得毕恭毕敬,态度非常好。有时等到先生高兴时,先生便更具体的给他讲道理,这让宋濂受益匪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十余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宋濂。知府王显宗奉命开办学校,经人推荐就聘请了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随后,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

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有奇才之气,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随侍朱元璋左右,作为顾问。

明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明太祖御临端门,宋濂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有了《尚书》、‘二典’,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

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得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明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很有道理。

宋濂请求返乡探亲时,明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倍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勉励他要孝友敬恭,进德修业。

明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明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答复宋濂,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即奉诏返京。

1369年,明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这次编写至秋季结束,仅用了188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

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代13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重开史局,仍命宋濂、王祎继续纂修。

宋濂等人经过143天而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元史》完成。

《元史》全书210卷、纪47志、志1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王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14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10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30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

《元史》的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元史》的志书,对元代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4志的史料最为珍贵。

《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14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

《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元史》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

[旁注]

圣人 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中国古来将有德有才之人曰贤士,即满腹经纶、道德、言行合于圣哲之言者。

朱元璋(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王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统帅。

欧阳佑 隋代洛阳人,曾任泉州太守。据方志载,618年欧阳佑调任蒲西,上任途经今邵武时,听说隋代已被唐所灭,他耻事二主,遂带领全家跳河自尽。当地人感其忠义,将其夫妇合葬于大乾山,并在墓侧立欧阳太守庙奉祀。

[阅读链接]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