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绎——断代通史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它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是指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既然叫通史,就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断代史体例始创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除此之外,还有三国时期的《三国志》,唐代的《新唐书》,元代的《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明代的《明史》,清代的《清史稿》。

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在东汉末年,出身于显贵和儒学之家的扶风安陵人班彪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学者,许多人都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随着班彪学问的增长,他准备续写《史记后传》,于是他开始搜集并阅读大量汉朝的典籍。

班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班固,一个叫班超。兄弟俩小时候都很聪明,他们自幼接受儒学世家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而且还读了不少诗词歌赋以及《左传》等历史著作,特别是班固在9岁时就能写文章和吟诗作赋了。

弟弟班超的文章学问虽然比不上哥哥班固,但他也非常用功读书,不想输给哥哥班固。有一次,班彪问两个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班固说:“我要学习司马迁,继承父业,写出一部好史书来。”

班超说:“我要效法汉武帝时的使者张骞,通西域,安邦定国守边疆。”

两兄弟谁也不甘落后。班彪看着两个儿子,欣慰地笑了,说:“你们都是好孩子,都有自己远大抱负,这很好。如果要实现它,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付出心苦。从现在起,你们就更要努力地学习!”

兄弟俩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断地充实自己。在父亲班彪的影响下,班固的思想开阔了,学业也大有长进,与此同时,班固也开始留意汉王朝的大事了。

由于班彪在学术上的高深造诣,前来拜班彪为师的人络绎不绝。这时,有一个孤儿叫王充,他很景仰班彪的学识,于是就从会稽老家来到京城洛阳求学,并拜班彪为师。

王充在求学的时候很虚心,对老师班彪也很敬仰。王充对于班彪的著史追求充满了敬意,称赞班彪的著述理想可与“太史公”司马迁和著名辞赋家扬雄媲美。

由于王充经常到老师家中请教,与年纪比他小5岁的班固逐渐熟悉起来,并对少年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有一天,王充又来向老师请教,恰好班固也在客厅里,并对他们谈论汉王朝的事不时插上一两句颇具见识的话语,王充听后十分惊奇,不禁抚摸着班固的后背,对老师说:“此儿必记汉事!”认为班固将来必定会完成编撰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16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

在太学期间,班固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发展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在贯通经籍大义上下工夫。这为班固以后的史学生涯打下了很好基础。

在太学里,班固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因为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以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

在父亲班彪去世时,班固虽然年仅23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了。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

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完的心愿,编写史书,于是他开始了撰写史书的生涯。

不久后,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史书的时候,有人告发班固“私修国史”。于是,班固被捕关进了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了。

在当时,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

班固虽是外戚后代和儒学世家子弟,但他本身却连个官阶很低的郎官都不是,却如此大胆,敢于私修国史,岂不是触犯了朝廷大禁!班家的人都十分紧张,害怕班固会有什么意外。

班固明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罪,他立志著史,不仅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更是为了宣扬“汉德”,所以他才拿起笔来,立志完成父亲的未竟的事业。如果此番不明不白地被处死,那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岂不是付之东流了!为此,班固忧愤交加,心痛欲裂。

这时,班固的弟弟班超为了营救哥哥,立即骑上快马从扶风安陵老家急驰京城洛阳,他要向汉明帝上书申诉,为哥哥雪除冤枉。

班超赶到洛阳上书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子两代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这时,扶风郡守也把在班固家中查抄的书稿送到了京师。

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非常惊异,称赞班固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班固,并加以劝慰。

汉明帝赞赏班固的志向,器重他的才能,立即召他到京都皇家校书部供职,并封他为兰台令史。受任他与同朝的大臣共同编撰东汉光武帝的事迹。

班固与大臣们同心协力,很快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并得到了汉明帝的赞赏。

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他又被晋升为“郎”官,负责整理校准皇家图书。

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然不高,但是与汉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使得他的文才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在随后的日子里渐渐得到了汉明帝的喜爱。

时间久了,汉明帝也开始关心班固的家人了。有一天,汉明帝突然想到前些日子赶到洛阳阙下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便问班固:“你的弟弟班超在干什么呢?”

班固回答说:“他在为官府抄书,挣钱养我的母亲呢!”

汉明帝听后非常欣赏班超,认为班超的勇气和才华浪费了实在很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被封为了定远侯。

班固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家丰富的藏书,为他撰写史书提供了重要条件。他在撰写东汉光武帝一朝君臣事迹期间,就显露出了卓越的才华,得到了汉明帝的赏识。

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别下诏,让班固继续完成所著史书。

班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史的事业之中,他撰史的进度也大大加快了。他在父亲班彪所著史书的基础上,广泛搜求,潜心思考与研究,历时40多年,终于写成了历史著作《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对纪、表、志、传作了改造补充:“纪”共12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表”共8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志”共分10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列传”共70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是《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汉书》以“十志”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的撰述,为古代学术开辟了新领域。《汉书》新创立的4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

《汉书》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还有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等。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

《汉书》合并了《史记》中有关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的史料等。这些古老记载,均是后来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汉书》还增补了《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特别是大量增补了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从远古到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价值。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是研究西汉历史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可以这么说,在史书记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汉书》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旁注]

班彪(3~54),字叔皮,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东汉初年,被举荐为茂才,出任县令。他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我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他对“丝绸之路”的开拓具有重大的贡献。张骞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

王充(27年~约97),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200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王充、王符和仲长统3位。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后来到了京城,到太学里学习,拜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太学 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太学在夏代称为东序,在商代称为右学,在周代称为东胶,而周代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为中央官学。隋代以后改称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京兆 古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五代的后唐,把长安改称为京兆府,作为国家的西京,泛指首都京城地区。元朝建立后,在潼关以西设立陕西行省,以京兆府作为陕西行省的治所,在京兆府城东北面,建造豪华宏伟的安西王府。后来,元政府又先后把京兆府改名为安西路和奉元路。

郎官 是古代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在战国时就开始有了,本为君主侍从之官。秦、汉,郎官属郎中令,员额不定,最多时达五千人,以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也随时作为帝王的顾问和差遣。

兰台令史 古代官名。汉代以御史中丞掌管宫内的藏书,后世也称御史台为“兰台”。汉代中央档案奠基库位于宫中,隶属于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设置兰台令史,掌管图书。

光武帝(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光武”是刘秀去世后的谥号,后人常用来指代刘秀。刘秀字文叔,为汉高祖九世孙。他在位33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一朝成为我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皆以朝代为断限,也属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公卿 是我国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夏代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通称,“三公”即是最尊贵的3个官职的合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诏令 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阅读链接]

《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富人,很喜欢古董,并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一件稀有的玉盂,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深受这个富人的喜爱。有一天晚上,一只老鼠跳进了这个玉盂,正巧被这个富人看到了。他非常恼火,盛怒之下,他拿了块石头砸向老鼠。当然,老鼠是被砸死了,可是那个珍贵的玉盂也被打破了。

这件事使富人非常难过,他深深后悔自己的鲁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他认识到只考虑眼前,而忽视后果,将给自己带来灾难。他向世人发出警告,不要为了除掉一只老鼠而烧毁自己的房子,具有深刻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