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那还是在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降生了,并取名叫刘向。刘家曾是家族显赫,但随着朝代的更换,刘家就衰落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刘向成长。刘向从小聪明好学,在他12岁的时候便被任用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刘向因通晓辞章,善于连缀辞赋,同大臣王褒、张子侨等一起面见皇上,回答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和颂歌。刘向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便被汉宣帝重用。

有一次,皇上向刘向问起神仙方术之事,皇上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修道延寿的秘方,就问刘向知道不知道。

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刘向却知道这本书的事。因为刘向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在处理淮南王的案子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在小时候就熟读过它,所以他才知道有这本书。

刘向认为这是一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提炼黄金。于是,皇上便下令由刘向主持冶炼黄金的事情。

由于这本书中所写的过程太过复杂繁琐,黄金没有炼成,还耗费了很多钱财,直到这个时候,刘向才知道书中所写的炼金术并不灵验。

刘向炼金不成,皇上罢免了他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向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这时,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用来赎刘向的罪过。

皇上原本爱惜刘向的才华,不久后就赦免刘向复出,担任了郎中。在汉元帝时,刘向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的4位大臣之一。

在此期间,刘向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的得失,并上书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臣。他也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

刘向历经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3位皇帝,因此具有丰富的经历。在汉成帝即位时,因刘向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所以让他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刘向在校录书籍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6种记录纵横家的书,分别是《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这些书,并取名叫《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事迹。从战国初年到秦统一全国的240年天下大事,以及各个诸侯国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

《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战国策》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和谋士的言行都搜集于此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各自的阴谋阳谋等。

《战国策》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具有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书中,语言不仅成为了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说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偶,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

《战国策》也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

《战国策》还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充分展现了语言和计谋方面的绝妙境界,洋溢着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战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是完全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尤其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时,更加具体细致,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

[旁注]

刘交 字游,是刘太公第四子,生母是刘太公庶妻太上皇后李氏。他天性好读书,多才艺。刘邦为沛公时,刘交被封文信君。刘邦即皇帝位后,立刘交为楚王。刘交也缀集诗传,号“元王诗”。

谏议大夫 古代官职。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认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

给事中 古代官名,秦代设置。西汉因袭官职,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负责实际政务,为朝中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不设。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

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有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他们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卫国 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史称康叔,是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

三家分晋 指我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3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3家为侯国,到春秋末年,这3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阅读链接]

《战国策·燕策》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这时,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秦就是那个‘渔夫’。”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于是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