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钟子期之谊

友情,是笃实宽厚美德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以欣赏和包容之心对待他人,注重彼此友情,达到心灵交汇。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战国时期的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就彰显了交友知音之道,成为后世人们崇尚的交友楷模。

伯牙,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郢都即现在的湖北荆州。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而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樵夫,就是打柴的人。也许是久闻自然之声的缘故,他对音律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

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友情故事,还要从一次偶然的相遇说起。

那是在某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晋国上大夫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的长江边,因遇大雨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停泊在一座高山下。

这天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伯牙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的琴声优美动听,虽然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伯牙出使之旅,羁绊于途,唯有临江对月,抚琴抒怀。此时此刻,江风低唱,明月高悬,他多么渴望有知音出现,与他一起分享琴曲的意韵。

伯牙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不远处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力道稍偏,“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很疑惑,叫童子去问船夫,这儿是什么地方。

船夫答道:“刚才躲避风雨,停泊在山脚下,这里没有人家。”

伯牙更加疑惑,心想没有人家,怎么会有听琴的人呢?或许,是强盗要拦路抢劫吧?想到这里,不由得有些紧张。

这时,只听岸上的人用平静的口气向伯牙喊道:“船上的先生,我是樵夫。今天打柴回来晚了,遇到暴风雨,就在这岩石下避雨,正听到船上有人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很抱歉,在下打扰了您的雅兴。”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只见那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后背冲担,手拿板斧,身旁还放着一担柴。果然是个打柴的樵夫。伯牙心想,一个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歌词是:‘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你弹到这里,琴弦断了,没再弹下去,我记得第四句是‘留得贤名万古扬!’”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邀请他上船,请那人在自己对面坐下,又叫书童端上茶来。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说道:“这把瑶琴,确为非凡之物。”接着他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此琴本为伏羲氏创制。据说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坠在一株梧桐树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伏羲氏按天、地、人三才,将梧桐截为三段,取中间一段放在长流水中,浸润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选良时吉日,制成此琴。”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他想,这个樵夫到底能懂多少音乐呢?我来试试他。

伯牙问道:“从前孔子在房间里弹琴,颜回听到琴声中低音幽沉,就问孔子是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孔子说:‘我弹琴时,看见一只猫在捉老鼠,我希望它能捉到,又担心到嘴的食物跑掉,这为猫担心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在琴声中流露出来了。’这个故事说明,同一支曲子,弹奏时的心情不同,效果也会不同。如果我弹琴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你能听出来吗?”

樵夫说:“你先弹一曲,我试着听听,若猜得不对,请不要见怪。”

伯牙重新装上琴弦,调好音准,看到不远处高山的雄伟姿态,开始弹奏起来。

樵夫凝神听着,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仿佛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庄严优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他赞叹地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伯牙听了不动声色,他沉思片刻,看着附近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又继续弹奏了一曲。

琴声刚停,樵夫便高兴地站起来,连声称赞道:“好极了!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心意竟完全被樵夫猜到了。他惊喜万分,赶忙站起身,紧紧握住樵夫那粗壮的大手,激动地说:“美玉原来是藏在石头中的啊!我怎能凭地位、衣着来看人呢?真是太不应该!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会有一个能真正听懂我的琴,了解我的志趣的人,今天我找到了!这个知音就是你呀!”

伯牙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接着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就结拜为兄弟。

第二天,伯牙和钟子期洒泪而别,两人约定:明年的中秋之日,还在这里相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第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的那座高山下。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伯牙等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发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赶紧上前揖礼,向他打听钟子期的消息。

老者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这一天,要听好友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了一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朋友易寻,知音难求。钟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死了,所有对生活的希望也都随钟子期而去了。从此以后,伯牙终生不再弹琴。

两位“知音”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更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觅知音”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伯牙和钟子期的相遇、相知、相惜、相念,体现了儒家以“仁爱”之心待人,建立友情和珍惜友谊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儒家对友道的重视,是古代交友之道中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一句名言。

[旁注]

上大夫 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秦代有御史大夫,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汉代初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后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唐宋时期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明清时期时废。

冲担 一种荷担的农具。两头尖,用铁皮包住,中间圆。一般用松柏等硬质而又有韧性的,而且较直的木料做成。常常用于担柴火、稻捆、麦捆等。樵夫有三宝,冲担、柴刀和柴耙。冲担应用了锥体力学性能,使扁担功能得以进一步丰富。

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时期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高山和流水。后来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此曲原是古琴曲,后分为《高山》、《流水》两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琴曲不同。

[阅读链接]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前两曲是在与钟子期相遇时所作,后一曲是当初学琴时所作。

伯牙的老师是著名琴家成连。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却没有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琴技,而其师万子春善陶冶和改变人的性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伯牙到了东海蓬莱山,并没有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心中大豁,感慨地说:“先生是在陶冶我的性情啊!”于是有感而作《水仙操》。